也許,正如一枚硬幣的兩面,技術革命給人文藝術所造成的影響原本就是“正反”雙重的?萍嫉倪M步使更多藝術品得以走進民眾生活,適當通過技術革 新來提高效率、輔助藝術創(chuàng)作,這些都不失為積極的方面。然而警惕藝術的“異化”,同樣不容小覷。在這方面,法律法規(guī)的確立就顯得尤為重要。
據(jù)了解,西方在雕塑版權方面相對有著較為清晰的認定,而知情人士透露“國內(nèi)現(xiàn)在雕塑版權的具體規(guī)定還處于比較模糊的狀態(tài),有說7件屬于原作,有說12件,更多的都是各自對西方相關法律的一種解讀”。
而有業(yè)內(nèi)人士表示,目前即便是在合法授權的前提下,從學術角度講,藝術家在作品中參與程度的話題依然有探討空間。以雕塑為例,當代科學技術條件 能否幫助藝術家的“原創(chuàng)性”在最后的成品中完美體現(xiàn)?藝術家需要怎樣的參與才能保證質(zhì)量?是藝術家繪制的設計草圖,制作的模型小樣,還是藝術家需親手參與 監(jiān)制成品大樣?或許藝術家、技術專家、研究者、鑒定家、收藏家等,該圍坐下來一同探討。
然而在采訪中,雕塑家也坦言:“即便在混沌的情況下,作為個體藝術家,也應該要有自覺的意識,要對藝術有責任感。如果多打‘擦邊球’,那做癱的最終還是自己的市場。”
機械復制時代,藝術的“紅與黑”并存。而怎樣守住藝術的良知?這根底線或許是每個藝術家、鑒定家、經(jīng)紀人、經(jīng)銷商、拍賣行等從業(yè)人員需要時刻擺在心里的東西。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