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川北在線
微信
騰訊微博
新浪微博
透視兩個達利大展 重審機械復制時代紅與黑(6)
時間:2015-10-13 08:18   來源:新浪收藏   責任編輯:毛青青

  盡管純粹主義者的抗議聲不絕,但藝術專家似乎對此不以為然。羅丹專家阿爾伯特·埃爾森(Albert Elsen)就表示“理論上講,所有經(jīng)過羅丹或其繼承者(即法國政府/巴黎羅丹博物館)授權的青銅雕塑都是真品”。他還透露說,即便是羅丹生前的雕塑作品 也不是由他本人簽名的,“實際上,羅丹本人從未親身參與其作品的澆鑄工作,甚至據(jù)說他根本沒有踏足過鑄造廠一步。”而對這次來訪的達利展,同樣有人提出類 似的問題。

  機械復制時代,

  怎樣書寫藝術史?

  對于雕塑中翻鑄復制的起源,滬上一雕塑家告訴《東方早報·藝術評論》記者,文藝復興時代米開朗琪羅等早期雕塑大都是用石頭雕琢的,到了19世紀 銅質(zhì)雕塑等各種材料的雕塑才變得多起來。“由于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制作技術能力的提高,再加之商業(yè)化的發(fā)展,人們對雕塑需求的增加,使得各種材料的雕塑翻制 和復制變得越來越普遍。”此前相關報道也同樣指出:“在藝術史中,只有早期的雕刻家會親自創(chuàng)作獨一無二的雕塑作品。而在十九世紀,大多數(shù)的雕塑家都會制作 最初的模具,將成品的制作拜托給專業(yè)人員。”而今這種情況更為普遍,雕塑專家稱“當下很多雕塑家自己就畫個草圖,電腦里二維或者三維制作完,就讓工廠去做 的情況是很多的”。

  技術革命、分工、復制……在社會深刻變革的大背景下,藝術何為?這些話題在20世紀初就引起了西方哲學界的廣泛關注。德國著名美學家、哲學家瓦 爾特·本雅明曾于1930年代寫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一書,后來成為其代表作。這本顛覆性的著作論述了技術革命在當代所孵化的新的藝術樣式——機械復 制藝術。他從藝術生產(chǎn)理論出發(fā),從制造技術的角度,剖析了古典藝術與現(xiàn)代藝術的區(qū)別。有人將本雅明解讀為法蘭克福學派的叛逆者,因為“他認識到,通過機械 復制所形成的更大的藝術民主化,可以使藝術作品變得更加實用有效”,他似乎成了“法蘭克福學派中難得對大眾文化持肯定態(tài)度的理論家”;也有人不敢茍同,認 為本雅明對大眾文化依然警惕、憂慮和不滿。他提出“機械復制時代有科學技術,使得許多原作可以大量地復制,這種復制會使得藝術品失去了傳統(tǒng)藝術那種的原真 性。這種原真性的即時即地性,使得傳統(tǒng)藝術是‘獨一無二的歷史’”。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fishbao.com.cn/

川北在線-川北全搜索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注明"來源:XXX(非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wǎng)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②本站所載之信息僅為網(wǎng)民提供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其真實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負責,本站信息接受廣大網(wǎng)民的監(jiān)督、投訴、批評。
③本站轉載純粹出于為網(wǎng)民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不原創(chuàng)、不存儲視頻,所有視頻均分享自其他視頻分享網(wǎng)站,如涉及到您的版權問題,請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站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



圖庫
合作媒體
金寵物 綠植迷
法律顧問:ITLAW-莊毅雄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