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古代就有“冰淇淋” 揭中國古代冷飲史
我國古代的冷飲
夏天吃冷飲,在我國已有近3000年的歷史了。古時候沒有制冷設(shè)備,冷飲是從何而來的呢?
《詩經(jīng)》中的《豳風?七月》云:“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藏之凌陰。”凌陰,即藏冰之冰窯。原來,古人是在寒冬時鑿取冰塊,存放到夏天來飲用的。到了西周成王時,皇家還專門設(shè)立了掌管冰的機構(gòu),,古人稱冰曰“凌”,因此專門掌管藏冰和供冰事務(wù)的官員被叫做“凌人”!吨苡?天宮冢宰》云:“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春始治鑒。凡外內(nèi)饔之膳羞鑒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供)其冰鑒。賓客共冰……”從這段文字還可以發(fā)見,冰從“冰庫”取出后,是放在藏冰儲食的容器??“冰鑒”里,供祭祀和宴請賓客的。人們用冰塊鎮(zhèn)甜酒,并且還有一種用含樟腦香味的米和牛奶冷凍后制成冰糕的食譜,供皇室和達宮貴人一快朵頤。其時,不僅皇室儲存大量自然冰,一些大貴族之家也這樣做!蹲髠?襄公二十一年》就曾有記載,楚王想叫子馮當令尹(即后世之宰相),子馮看到當時政局不穩(wěn),對己不利,就用家藏的冰塊置室內(nèi)裝病,后子南被殺,他認為時機已到,才當上了令尹。
網(wǎng)絡(luò)配圖
令人驚異的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居然也有人造冰面世。據(jù)《列子》記載:“老子幼學于尹文先生,能翻駁(顛倒)四時,夏月造冰。”在科學技術(shù)還很不發(fā)達的春秋時代,夏月如何造冰,可惜史籍沒有記載,成了一個難解之謎。
秦漢時期,皇宮中建造專用貯藏冰物的“凌室”。由于它和統(tǒng)治者生活關(guān)系密切,史籍中留下了不少關(guān)于凌室的記載。如《漢書?惠帝本紀》:“未央宮凌室滅。“漢代朝廷每年盛夏都要舉行隆重的賜冰儀式,把凌室中的藏冰賜給文武大臣消暑。魏晉時、魏武帝曹操曾在漳水邊上建造了一個裝潢華麗、氣勢宏偉的冰井臺,專用藏冰來降溫。每逢酷暑天,曹氏父子常來此地“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大會墨客騷人,消暑且作詩賦,時人皆羨慕其風雅之舉。
冷飲冷食發(fā)展到唐代,花色日趨繁榮。如被大詩人杜甫推崇的“槐葉冷陶”就十分流行。詩人這樣贊揚槐葉冷陶:“輕輕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面來迎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著,香飲兼苞蘆;經(jīng)齒冷于雪,勸人投比珠。”在唐代長安街頭,更有做冰買賣的商人。宋人王?的《云仙雜記》中記載:“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杜甫詩有“公子調(diào)冰水,家人雪藕絲”句!抖抨栯s編》一書中則專門具體介紹了冷飲制作法。當時的冷飲價格極其昂貴,除卻富貴人家,一般百姓是很難與之結(jié)緣的。
對于這種現(xiàn)象,野史上有記載說,這是因為楊貴妃患有“消渴病”(糖尿病),夏日要飲冰水,致使長安冰價日貴。其實這只不過是小說家言罷了。須知,唐玄宗以及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都有用堆積如山的冰塊壘成“冰殿”消暑?梢姵⒌“冰庫”的藏冰,是遠非楊貴妃能夠飲用得完的。
網(wǎng)絡(luò)配圖
由于當時冰作為消暑商品出售的價格極為昂貴,以致有一些商人以此囤積居奇。五代時王定保的《唐摭言》中有一個故事,說的是盛夏天氣,蒯地有人賣冰于市,過路人熱不可耐,人人都想一食為快。卻不料賣冰者自以為奇貨可居,故意將冰價抬高,結(jié)果無人問津,不一會,冰反倒都融化了,終而異巧成拙,做了賠本買賣。
冷飲成為普通食物,那是宋代以后的事情。據(jù)《東京夢華錄》等古籍記載,當時的一些冷飲,通常是在冷飲中加冰,其種類相當繁多。如沙糖綠豆、漉梨漿、木瓜汁、鹵梅水、紅茶水、椰子酒、姜蜜水、苦水(一種加冰的茶)、香蕈飲、紫蘇飲、荔枝膏水、白醪涼水、梅花酒、金橘雪泡、縮脾觀、冰雪、沉香水等等。其實還盛行一種“甘菊冷陶”,它的制法是,先用好米煮成稀粥,然后放進一些經(jīng)過加工的甘菊作為香料,最后盛入器皿放在清涼如冰的井水中進行“冰鎮(zhèn)”,便成了很好的甘菊冷飲了。另如“沙糖冰雪冷元子”,“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等冷飲,也很受一般市民的歡迎。在當時首都開封還可以看到“當街列床凳堆冰雪”出售的商人,備有沙糖綠豆等,供人拌和飲用。一些古畫如宋劉松年的《茗閱賭市》、宋書家的《斗茶圖》,還以冷飲入畫,可見我國宋代夏日冷飲已相當盛行,相當普及。
傳說,宋徽宗皇帝還因“食冰太過”搞壞了脾胃,經(jīng)御醫(yī)多方治療無效,于是將民間名醫(yī)楊介召入宮內(nèi)。楊介遂用大理中丸為方,以冰煎煮,徽宗服后,病即豁然而愈。附帶說一句,把冰用于醫(yī)療,始于唐代名醫(yī)孫思邈,他在《千金方》中云:“以冰凌頻熨”而“滅瘢痕”,其效為“良”。明朝李時珍,則用“夏冰”治療“傷寒陰毒,熱盛昏迷者”,開創(chuàng)了冰敷降溫之先河。
元代在冷飲制作中又有了創(chuàng)新和突破,連冰淇淋這樣高級的冷飲品種亦初具雛型。元好問《續(xù)夷堅志》載:“冰水冬日結(jié)冰,小于芡實、圓結(jié)如珠……盛行以蜜水調(diào)之,加珍珠粉。”這就是冰淇淋的濫觴。為了保守制作冰淇淋工藝的秘密,元世祖還頒布了一道除王室外禁止制造冰淇淋的敕令。有的學者還認為,遠在宋英宗時,冰淇淋的雛型就業(yè)已出現(xiàn)。當時人們將果汁調(diào)和各種奶汁,放上冰塊,制成冰凍的飲品。宋代詩人楊萬里為此還寫有一首五絕:“似膩還成爽,如凝又似飄。玉米盤底碎,雪向日冰消。”從上述記述看,亦可算是冰淇淋雛型。
網(wǎng)絡(luò)配圖
冰淇淋制作工藝的外傳是因了13世紀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他離開我國時,元世祖把冰淇淋制作方法傳給了他,并讓他帶回意大利。意大利王室將此種秘密保守了300年,后來從意大利傳到法蘭西,直到公元1550年,才由意大利一位婦女制成近代的冰淇淋。今天,在我國還有一些人以為雪糕是自西方傳入的,其實這是一種歷史的誤會。
冷飲在明清時期亦頻具特色。在蘇州,閶門外設(shè)有24座冰窖。寒冬臘月,窖主雇人戽水蓄于蕩田,待冰結(jié)成敲鑿于窖內(nèi)。等到來年盛夏,用以加工冷飲,滿足市民需要。還有其它天然冰用量很大的地方,每逢冬至三九“夜內(nèi)鑿之聲如鏨石”,徹夜不停。在暑氣逼人之夏日,皇宮和大住宅內(nèi)都陳設(shè)有“冰桶”,冰桶為木制,錫里,外有銅箍,約1.5尺高,2尺見方,上蓋木蓋,把天然冰擺在冰桶內(nèi)降溫。清朝官府還在路邊施冰水,民間亦爭相效法,視為善舉。
這一階段,還制作了不少冷飲名品,如北京的冰鎮(zhèn)酸梅湯,“調(diào)以玫瑰、木犀、冰水,其涼振齒”(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膾炙人口,連慈禧太后亦把它視作夏月喜愛之物。史載,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擾北京,迫使慈禧逃往西安。次年,在西安度夏日的慈禧,要吃冰鎮(zhèn)酸梅湯,由于當?shù)貨]有冰井,酸梅湯無法冰鎮(zhèn)。幸得有人情急生智,想起離長安城西南百余里的太白山中有一巖洞,冰氣徹骨,深不見底,內(nèi)有多年不化之冰,于是趕緊派人到太白山取冰,這才滿足了慈禧的需要!堆嗑q時記》還說,清廷在三伏天還給各級官吏廣泛賜冰,由于數(shù)量很多,須工部頒給“冰票”,讓各級官吏自行領(lǐng)取。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