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的干燥根及根莖。本品又名廣豆根。主產(chǎn)于廣西、廣東、江西、貴州等地。全年可采,以秋季采挖者為佳。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切片生用。
性能:苦,寒。有毒。歸肺、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應(yīng)用:
1. 咽喉腫痛。
本品大苦大寒,功善清肺火、解熱毒,利咽消腫,為治療咽喉腫痛的要藥。凡熱毒蘊結(jié)之咽喉腫痛者均可用之。輕者可單用,如《永類鈐方》單用本品磨醋噙服;重者常與桔梗、梔子、連翹等藥同用,如清涼散(《增補萬病回春》);若治乳蛾喉痹,可配伍射干、花粉、麥冬等藥,如山豆根湯(《慈幼新書》)。
2.牙齦腫痛。
本品苦寒,入胃經(jīng),清胃火,故對胃火上炎引起的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均可應(yīng)用,可單用煎湯漱口,或與石膏、黃連、升麻、牡丹皮等同用。
此外,本品還可用于濕熱黃疸,肺熱咳嗽,癰腫瘡毒等證。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過量服用易引起嘔吐、腹瀉、胸悶、心悸等副作用,故用量不宜過大。脾胃虛寒者慎用。
古籍摘要:
1.《開寶本草》:“解諸藥毒,止痛,消瘡腫毒,人及馬急黃發(fā)熱,咳嗽,殺小蟲。”
2.《本草圖經(jīng)》:“采根用,今人寸截含之,以解咽喉腫痛極妙。”
3.《本草備要》:“瀉熱解毒,去肺大腸風(fēng)熱,含之咽汁,止喉痛、齒腫、齒痛。”
現(xiàn)代研究:
1.化學(xué)成分:本品主要生物堿及黃酮化合物。生物堿有苦參堿、氧化苦參堿、臭豆堿和甲基金雀花堿等;黃酮類化合物包括柔枝槐酮、柔枝槐素、柔枝槐酮色烯、柔枝槐素色烯。其他尚含紫檀素、山槐素、紅車軸草根苷等。
2. 藥理作用:本品有抗癌作用,所含苦參堿、氧化苦參堿對實驗性腫瘤均呈抑制作用。有抗?jié)冏饔,能抑制胃酸分泌、對實驗性潰瘍有明顯的修復(fù)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結(jié)核桿菌、霍亂弧菌、麻風(fēng)桿菌、絮狀表皮癬菌、白色念珠菌以及鉤端螺旋體均有抑制作用;本品所含臭豆堿、金雀花堿能反射性地興奮呼吸,氧化苦參堿和槐果堿有較強的平喘作用;此外,本品還有升高白血球、抗心律失常作用、抗炎作用及保肝作用。
3.臨床研究:據(jù)報道,山豆根在臨床上尚可用于治療多種疾病,如:用山豆根、桔梗各4.5g,生甘草3g,治療小兒尋常型銀屑病300例,總有效率95%(《北京中醫(yī)》1990,2:23);用肝炎注射液(山豆根提取物)治療慢性遷延性肝炎(CPH)和慢性活動性肝炎(CAH)各80例,總有效率CPH組82.5%,CAH組77.5%,降酶效果顯著(《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0,2:68);此外,還可用于鉤端螺旋體病、白細(xì)胞減少癥、痢疾、心律失常、宮頸糜爛以及絨毛膜上皮癌等。
4. 不良反應(yīng):大劑量廣豆根總堿對心臟呈負(fù)性頻率、負(fù)性傳導(dǎo)作用和心肌復(fù)極化障礙,對呼吸中樞先興奮后抑制。中毒成分可能是苦參堿和氧化苦參堿以及槐果堿。中 毒時主要癥狀為:不同程度的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腹痛(或腹瀉),四肢無力,心悸,胸悶;重者表現(xiàn)為面色蒼白,四肢顫抖、麻木,大汗淋漓,心跳加快, 血壓升高,步態(tài)不穩(wěn)等;繼則呼吸急促、淺表,四肢抽搐,面唇青紫,瞳孔散大,最終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山豆根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超劑量用藥(大于10g)。因此,應(yīng)用時應(yīng)嚴(yán)格掌握劑量,一般以3~6g為宜。中毒救治的一般療法為:早期催吐、洗胃;服藥超過4小時,可導(dǎo)瀉,并服活性炭。重度中毒者須用維生素c和654—2靜脈滴注,或用維生素B6靜脈注射。若抽搐痙攣者用氯丙嗪;腹痛劇烈者注射阿托品;昏迷者給氯酯醒,吸氧;合并血壓下降、肺水腫、呼吸衰竭者則用升壓、利尿和呼吸興奮藥,同時加用抗生素預(yù)防感染。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