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結論,盡管明年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盡管全年仍會處在“穩(wěn)增長”與“調結構”的糾結與平衡之中,但GDP的增長保持在7%-8% 是有希望的。具體的政策取向: 第一,貨幣政策仍會是謹慎的、中性的,主要是確保實體經濟合理發(fā)展的貨幣需求。作為官方語言,可能仍會用“穩(wěn)健貨幣政策”一詞。在此背景下的貨幣調控,包括微調、預調與靈活性、針對性原則的實施,主要是將配合國內金融改革各方面的內容,以及包括金融開放中的匯率、資本管理改革、人民幣國際化等項內容,通盤考慮,協(xié)調推進。
第二,財政政策仍會是積極的。但受制于經濟增速減緩后財政收入的減少及財力的有限,不可能再去實施以往那樣的以政府主導的大力度投資。以減輕企業(yè)特別是小微企業(yè)稅負的結構性減稅將持續(xù)。
“營改增”的全國性稅收改革效應會逐步體現,這有利于進一步的結構調整,也會對中央財政收入形成一定壓力,進而可能有利于推動進一步的財稅改革。
第三,房地產調控方向不會變。所謂不變,是指堅決打擊投機炒房,加快社會保障房建設的方向不會變。至于限購政策,行政調控措施什么時候退出,市場性、稅收等長效性制度什么時候出臺,取決于投資替代和穩(wěn)增長的狀況。
所謂投資替代,是指在打擊投機炒房后相應的房地產投資和相關產能投資減少后,為了保持經濟仍能合理穩(wěn)定的增長,需要有新的投資替代,即曾經的社會保障房投資以及今后如何加快“新非公36條”的落實,使更多的民營資本進入國民經濟各行各業(yè),通過穩(wěn)定投資增長,進而推動總體經濟的穩(wěn)定增長,這一點可能是當前及明年在穩(wěn)增長中如何處理好投資問題的最難以處理的關鍵問題,也是判斷今后宏觀政策取向的重要視角。
第四,以消費為主導的結構調整和城鎮(zhèn)化戰(zhàn)略的推進,相信在2013年會有新的跡象。這包括通過“新非公36條”如何在各行各業(yè)的真正落實、包括醫(yī)療、教育、養(yǎng)老等社會保障內容在內的社會安全網建設的進一步推進。
第五,進一步的土地制度改革是刺激中國未來消費的一股主要力量。2013年寄希望于《農村集體土地征收條例》的盡快出臺,以通過法規(guī)形式真正保護農民在土地上的權益。
第六,“國退民進”是必然大趨勢。但本人并不指望在2013年會有通盤的、實質性的制度安排,只是寄希望于通過策略層面上的以下兩條措施來加快“國退民進”的進程--
首先,真正加快“新非公36條”的實質性落實,這是明年穩(wěn)增長中穩(wěn)投資的“逼上梁山”之策。只要真正加快了“新非公36條”的落實,在國企與民企問題上,自然意味著國企在往后退;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