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川北在線
微信
騰訊微博
新浪微博
中國漢朝時期的人們都穿什么樣的衣服?或許和電視劇上有所差別
時間:2025-02-21 18:20   來源:靜心讀史   責任編輯:沫朵
  原標題:中國漢朝時期的人們都穿什么樣的衣服?或許和電視劇上有所差別 

  服飾,不僅擁有御寒和遮羞的功能,還具有美觀的功能。在進入了等級社會后,服飾還是人們社會地位的象征。在夏商周三代,服飾是禮儀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等級的人穿著不同的服飾。到了秦漢時代,雖然傳統(tǒng)的周朝禮儀制度已經(jīng)崩潰了,但是新的社會等級又形成,因而漢代的上層人和下層人穿著有很大的區(qū)別。不過由于漢代紡織業(yè)得到了發(fā)展,因此一般 人的穿著也比較豐富了。

  一,服飾和禮儀秩序

  社會發(fā)展到了階級社會之后,人便分為了許多等級。為了維護貴族的統(tǒng)治秩序,統(tǒng)治者制定了禮儀來彰顯人的行為,即所謂的“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到了西周時期,禮儀制度走向完善,而人們的服飾也顯得了井然有序。

  根據(jù)周禮的要求,祭祀有吉服,朝拜有朝服,喪葬有兇服,由于其地位高低不同,因此服飾的裝飾紋樣和顏色也不同。“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成為了中國古代服飾的基本特征。

  西周服裝

  秦漢時期,周禮制度瓦解,但是新的禮儀制度得到了建立。秦漢時期,人們服飾依然受到嚴格的禮制規(guī)范。漢代的貴族和地主一般“峨冠博帶”,“繡衣絲屢”,穿寬衣大袖。他們的禮服都有十分明顯的標志,以彰顯其豪華和尊嚴

  其服飾上的花紋多樣,有日月星辰、花鳥魚蟲、龍鳳龜蛇等;实鄣亩Y服花紋用全份十二章,而諸侯和大臣可以用八章、六章等。

  為了彰顯皇帝和文武百官的社會地位,秦朝在戰(zhàn)國服飾的基礎之上創(chuàng)造了冠服制度。西漢繼承了秦朝冠服制度,東漢走向了完善。冠服也就是在正式場合的禮服,包括祭服、朝服等,實行深衣制,其主要的組成有冠冕、衣裳、鞋履、佩綬等,各有等序,其中冠冕和佩綬是其中的最重要的等級象征。秦朝皇帝的冠服有通天冠,皇帝的祭祀禮服有玄衣絳裳。劉邦又創(chuàng)造劉氏冠作為祭祀禮服。百官的冠冕更加豐富多樣,漢代的冠冕有冕冠、長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遠游冠、高山冠、進賢冠、法冠、武冠、建華冠、方山冠、術(shù)士冠、卻非冠、卻敵冠、樊噲冠等16種。

  漢代龍袍

  冠服的顏色也是等級制度的重要體現(xiàn)。秦朝規(guī)定“衣服旄旌節(jié)旗皆上黑”。漢承秦制,顏色尚黑。到了東漢時期,改土德為火德,顏色尚紅,于是皇帝的冠服改為紅色為主。

  漢朝規(guī)定皇帝、太后、皇后的佩綬是赤黃色,諸侯王的佩綬是深紅色,諸國貴人、丞相的佩綬是綠色,公、侯、將軍的佩綬是紫色,紫色以下分別是青色、黑色、黃色。

  東漢時期還規(guī)定百官的冠服顏色分為青、紅、黃、白、絳紅五種,按照季節(jié)的變化而變化。

  秦始皇服裝像

  漢代規(guī)定平民只能穿本色麻布衣,不許穿彩色,“散民不敢服雜彩”(《春秋繁露》)。到了西漢后期開始,才允許平民身穿青色、綠色服裝。由于漢朝實行了重農(nóng)抑商的政策,商人的社會地位低下,因而不準穿絲綢等華麗的服裝。但是由于商人經(jīng)濟實力較強,他們往往會突破政府政策的限制,以至于“服文組彩牒,錦繡綺紈”。這說明官方的規(guī)定和現(xiàn)實生活尚有一定的差距。

  二,漢代的常服

  常服就是一般人日常所穿的服裝。漢代的常服式樣繁多,大體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袍服,一為短衣。袍服起源于先秦的深衣。所謂深衣,也就是將衣(上身穿)和裳(裙)縫在一起的服裝。漢代的袍服的主要樣式有禪衣(單衣)、諸于、袍、短衣等。

  禪衣是是一種單薄的長袍,是漢代一般地主和貴族的常服,也可以用作官員朝服,但只能作為襯衣,穿在袍服里面。

  禪衣又有曲裾直裾之別。先秦時期,中國服飾還未出現(xiàn)連襠罩褲,因而“續(xù)衽鉤邊”的曲裾深衣較為流行。曲裾禪衣男女皆適合,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大多是喇叭狀,行不露足。

  馬王堆出土的曲裾深衣

由于內(nèi)衣的改進,先秦的曲裾的“續(xù)衽鉤邊”已經(jīng)顯得多余,因此又出現(xiàn)了下擺垂直的直裾,又被稱為襜褕。直裾在東漢時期十分流行,在民間逐漸取代了曲裾深衣。但穿直裾會露出褲管,在漢代會被認為是無禮的行為,因此不能作為正式禮服。

  馬王堆出土的裾素紗褝衣

  袍是一種類似于襜褕的服裝,不同的是袍有里(復衣),類似于后世的夾袍。袍里多用素紗。中間可以填之棉絮以加強保暖作用。

  袍也有許多的樣式,不同的階級穿不同的袍;实鄞┑臑辇埮,其特點是盤領、右衽、黃色;文武官員用作公服、朝服的袍叫做官袍;民間用于日常生活的袍叫做民袍。一般富人所穿的袍是纊袍,用上等棉絮填充;平民穿的袍粗糙低劣,被稱為“缊袍”。在漢代,官僚地主穿缊袍會被當做清貧樂道的表現(xiàn)。

  漢代官吏袍服

  漢時短衣類服裝可分為內(nèi)衣和外衣二種。內(nèi)衣類服裝的代表是杉和尃(原字是衤尃)。杉即單內(nèi)衣,又稱為單衣、汗襦、類似于今天的背心。其作用在吸汗

  《釋名》曰:“身受汗垢之衣也”。外短衣的代表則是襦和襲。襦是一種及于膝上的綿夾衣,比長袍短,“襦自膝以上。”則襦之下擺剛及于膝蓋。漢代宮廷中崇尚短衣,襦成為貴族子弟中最受歡迎的便服之一。襦短僅至膝,所以一定要穿绔(褲子),绔以珍貴的紈來做,因此稱紈绔。后來紈绔弟子成為了浪蕩公子的代名詞。

  馬王堆出土木俑

  漢代男子之褲有襠, 女子則無。因此女子經(jīng)常穿著為上襦下裙。上襦較長,下裙只到膝蓋位置,直到漢末才出現(xiàn)了上襦甚短而下曳長裙的風俗。

  沒有著綿絮的短上衣,則稱作襲,或作褶。襲的其形制當出自左衽之袍的胡服。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裝就開始被引入中原。由于其多著短衣小袖,十分便利于騎射和作戰(zhàn),因此在邊疆地區(qū)流行。為了在適合邊疆嚴寒的氣候,邊疆的襲也開始填充棉絮了。
 
  三,特種服制
 
  由于其身份和職業(yè)的不同因此出現(xiàn)各種的職業(yè)服裝,由于其場合的不同的,人們所穿的服裝也不同。我們將這些服裝統(tǒng)稱之為特種服裝,這些服裝并非平時所穿,主要有軍服、囚服、喪服、祭服等。
 
  秦朝的車、騎、卒均有不同的服裝,士兵、將軍、御手等不同身份的軍人也有不同的裝備。其主要的裝束有卷尾飾、組纓、長袍、甲胄、護胸、護腿、方扣翹尖鞋、皮靴等。漢承秦制并略有發(fā)展。漢朝時期鐵鎧甲已經(jīng)基本取代了皮甲的地位,成為了主要的裝備之一。秦朝到西漢的軍服多為黑色,而東漢則改為了紅色,《論衡·謝短篇》載:“吏衣黑衣,宮闕赤単”,表明東漢的宮廷衛(wèi)士也開始身穿紅衣。漢代的士兵肩膀上還出現(xiàn)了標志等級符號的肩章。

  漢代兵俑

  秦漢時期的囚犯也有不同的服裝。秦漢時期的囚犯的秋衣被稱為“赭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稱。

  《漢書·刑法志》所言的“赭衣塞路”也就是囚犯眾多的意思,司馬遷也在《報任安書》中說“衣赭衣,關(guān)三木”,說明當時人們將穿赭衣作為囚犯的代稱。西漢時期會將囚犯的罪名書寫在其衣背,“憐其衣赭,書其背”。但是發(fā)配邊疆的刑徒的服裝較為自由,《居延漢簡》中記載刑徒馮宣被發(fā)配邊疆時,并沒有穿赭衣而是黑袍、白布褲、白皮制鞋。

  大奴馮宣,年廿七八歲,中壯,發(fā)五六寸,青黑色,毋頭衣,皂袍,白布袴,履白革舃,持劍亡。——《居延漢簡》

  中國古代的喪服為白色,秦漢也如此!稘h書·高祖本紀》曰:“寡人親發(fā)喪,兵皆縞素”。但是穿白衣的并非都是喪服,漢時官吏被免為民則穿白色服裝,稱為“白巾”“白衣”。久而久之,人們將諸司亭長之屬等比較低級的官吏稱為“白衣”,最后一般平民亦稱作“白衣”。另外平民也可穿青綠色,“青綠民所常服,且勿止。”。 但喪服必須是白色,直到今天也依然如此。

  喪服

  當然,在漢朝的邊界還生活著大量的少數(shù)民族,他們的服裝沒有中原地區(qū)如此的嚴格限制,而是眼花繚亂,絢麗多姿。北方的游牧民族多穿著小袖袍、小口褲這種典型的胡裝,一般圓領翻領,左衽。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則更加絢麗,南方少數(shù)民族擅長刺繡,繡工細致精湛,極具觀光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F(xiàn)在的西南云貴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依然保留有蠟染、刺繡等傳統(tǒng)的手工技術(shù)。

  蠟染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fishbao.com.cn/

川北在線-川北全搜索版權(quán)與免責聲明
①凡注明"來源:XXX(非在線)"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wǎng)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quán)行為的連帶責任。
②本站所載之信息僅為網(wǎng)民提供參考之用,不構(gòu)成任何投資建議,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其真實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負責,本站信息接受廣大網(wǎng)民的監(jiān)督、投訴、批評。
③本站轉(zhuǎn)載純粹出于為網(wǎng)民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不原創(chuàng)、不存儲視頻,所有視頻均分享自其他視頻分享網(wǎng)站,如涉及到您的版權(quán)問題,請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站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



合作媒體
金寵物 綠植迷 女邦網(wǎng) IT人
法律顧問:ITLAW-莊毅雄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