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哪個時期,對“快遞”的路程和速度都有要求。秦漢時期步遞一般都是短途,平均每個時辰要走10里,這是對普通郵件的要求,當天送完。如果用傳車,一般每天要行70里,最多每天可行兩三百里。騎馬的話,對速度的要求是“日行四百里”,這是當時的速度極限了,即古人眼里所稱的“至速”。
隋唐時期對陸路的驛速則有這樣的程限:傳馬日走4驛,乘驛馬日走6驛,按每30里一驛算,日走120里至180里。如果是急件,要求日馳10驛,相當于跑300里。更急的,如送赦書,則日行500里,日行約16驛。
宋代的快遞,是在步遞和馬遞基礎上創(chuàng)立的,最早記載出現(xiàn)于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急腳遞并非人力的步遞,也是一種馬遞,要求日行四百里。元代的急遞鋪,更接近今天的快遞公司,程限與宋代一樣。
其實,快遞業(yè)較為正規(guī)從魏晉時期就開始了。那時還出現(xiàn)了專門針對“快遞”的第一部郵政法規(guī),即魏國由陳群等人制定的《郵驛令》,這在中國郵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到了隋唐,快遞業(yè)更為發(fā)達。由于大運河的開鑿,水路快遞更為突出。在唐玄宗時期,全國大約有1639個驛站,其中水驛260個,陸驛1297個,水陸相兼驛86個。有學者推算,盛唐時期,從事驛傳的工作人員約有2萬多人,其中驛夫1.7萬多人。唐代詩人岑參《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寫下了親眼所見:“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fā)咸陽,暮及隴山頭……”
唐時已開始流行用快遞運送水產(chǎn)、水果。當時平原郡(今山東境內(nèi))進貢的螃蟹,便是使用快遞。據(jù)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這種蟹是在河間一帶捕捉的,很貴重,在當時一只價值一百錢。為了保證是活的,每年進貢時都用氈子密封起來,捆在驛馬上速遞到京城。而出現(xiàn)的給楊貴妃送荔枝的 快遞業(yè)務也就不足為奇了。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