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異的建陵之地
中國有句古話叫“生在蘇杭,死葬北邙”,意思就是說北邙是一個風水寶地,倘若死后能長眠于此,那么子孫萬代都將因此而受益。特別是它對面就是黃河,更是符合了風水學說的思想:“背山面河,以開闊通變之地形,象征其襟懷博達,駕馭萬物之志。”也正因如此,但凡在中原建都的皇帝都想在死后入住北邙,以福蔭后人,江山永固。邙山上下,戰(zhàn)國、秦、漢、曹魏、西晉、北魏、東魏、唐、后梁、南唐、宋、元、明等各朝各代君王和顯赫人物都在此長眠。
把他們的名字排列起來,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國古代史:殷王、東周諸王、東漢諸帝、蜀漢后主、曹魏諸帝、西晉諸帝、陳后主、唐明宗、南唐李后主、蘇秦、呂不韋、夏侯嬰、陳平、賈誼、班超、何進、關羽、石崇、羊祜、裴楷、狄仁杰、杜甫、石守信……其中,在北邙的東漢帝陵一共有五座: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順帝的定陵、沖帝的懷陵,以及靈帝的文陵。然而在這五座陵墓之中,卻有一座特立獨行,選址蹊蹺。其他四陵皆在邙山之陽,唯有一座坐落在邙山之陰的黃河灘上。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認為房后有山,房前有河是大吉之地。但這座詭異的陵墓卻恰恰相反,好比是房門開在山前,房后是河——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而這座陵墓的主人就是東漢光武帝劉秀。
光武帝劉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今湖北省棗陽西南)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南頓(今項城縣)令劉欽之子。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即皇帝位,改元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崩,葬原陵,壽63歲,在位33年。光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卓著的一代中興英主,他親執(zhí)權柄,以柔道治國。
然而這樣一位中興英主的原陵方向卻面南背北,著實有些奇怪。原陵的南面是山,北面是河,也就是所謂的“枕河蹬山”“漢皇仰臥”。然而這些講法在風水學來說是極不提倡的。風水之說在中國由來久矣,而自古帝王的陵墓更是極為講求訴諸風水,從選址到朝向、建制,一一不得馬虎?墒沁@位東漢的開國之君為什么會選擇一個有悖于風水之說的建陵之地呢?
關于這個問題,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劉秀有個王兒從不聽話,命他向東他偏往西,叫他打狗他卻攆雞。劉秀生前早就看好了北邙是塊風水寶地。于是在臨死前“知子莫如父”的劉秀這次得來個正話反說:故意命他把自己葬于黃河之中,這樣他兒子才可把他的陵寢置于鄰山之顛。
于是傳旨王兒來病榻前,囑曰:“父命中缺水,歸天后汝要把父葬于黃河之中,如此才免干渴之苦。”誰知王兒卻一反常態(tài),哭著發(fā)誓道:“不孝兒從未聆聽過父王之訓,如今痛改前非,葬事定遵父囑。”劉秀一聽,叫苦不迭,無奈君無戲言,于是長嘆一聲便駕崩了。后來王兒公布遺詔,并征集天下能工巧匠,打造龍舟靈樞。入殮后,便把靈樞拋入滾滾黃河之中。說來也怪,此時河水突然咆哮著向北滾去。靈柩落處瞬間成為一片平地,并有個陵丘拔地而起。據說原陵雖然置于黃河灘上,但歷來黃河泛濫卻從未侵害過。當然黃河水不侵,只是因為這里的河床南高北低,河水只能倒向北岸,水流越急,向北沖得越厲害。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