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古鎮(zhèn)
5月19日,記者從自貢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處獲悉,自貢世界地質公園已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秘書處提交了擴園申請,申請成功后公園的面積將從現在的56.62平方公里擴展到1630.46 平方公里,除原有的恐龍博物館、鹽業(yè)博物館、榮縣大佛、青龍山恐龍化石群、桫欏谷等主要景點外,艾葉古鎮(zhèn)、樂德紅土地、鐵廠鎮(zhèn)石筍溝、尖山和飛龍峽、雙溪水庫、三多寨、土柱村等11個地質遺跡點將囊括其中。
預計 8 月中旬前,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執(zhí)行局將組織專家對自貢進行擴園申報評估。目前,自貢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處整在對擴園后的標識標牌、交通引導牌、宣傳片等各類宣傳材料進行了整改和重新制作,并將進行考察點的活動策劃、考察點和考察沿線的環(huán)境整治及氛圍營造,以迎接此次評估。
申請擴展公園邊界
面積達到1630余平方公里
2008年,自貢世界地質公園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加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2011年,自貢世界地質公園揭碑開園。公園建立之初,自貢地質公園主要由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跡園區(qū)和青龍山恐龍化石群遺跡園區(qū)組成,包括了金花桫欏谷、自貢恐龍博物館、鹽業(yè)歷史博物館、彩燈博物館、仙市古鎮(zhèn)、榮縣大佛、燊海井等多個地質遺跡點及自然和人文景區(qū),總面積56.6平方公里。該公園是四川省第二個世界級地質公園,亦是中國大陸首個以城市名命名的世界級地質公園。
2012年,公園通過首次中期評估獲得綠牌。“專家在中期評估后,提出了11條整改意見,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邊界性調整。”自貢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專家眼中,自貢世界地質公園的特色便是城市建在公園里,人民生活居住在公園中,“隨著正式被納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后,我們不斷地進行地質遺跡調查,并新發(fā)現了不少地質遺跡和歷史人文景觀。我們先后制定了六套邊界調整方案,在開展地質遺跡調查和廣泛征求國內外地質專家學者意見及管委會成員單位意見基礎上,最終確定了自貢世界地質公園調整方案。”
根據方案,公園北起榮縣復興鄉(xiāng),南至榮縣金華鄉(xiāng),西達自貢市與樂山市界,東抵大安區(qū)三多寨鎮(zhèn),涵蓋4個區(qū)縣、42個鄉(xiāng)鎮(zhèn)、450個行政村,面積將達到1630.46平方千米。
新增11個地質遺跡點
各有特色極具游覽和開發(fā)潛力
新增11個地質遺跡點有哪些?又有何特色?據了解,擴展后的自貢世界地質公園除原有的恐龍博物館、鹽業(yè)博物館、榮縣大佛、青龍山恐龍化石群、桫欏谷等主要景點外,新范圍內增加了艾葉古鎮(zhèn)、樂德紅土地、鐵廠鎮(zhèn)石筍溝、尖山和飛龍峽、雙溪水庫、三多寨、土柱村等11個地質遺跡點并涵蓋多個自然和人文景區(qū)。
今年3月,一組紅土地上點綴黃色油菜花的田園風景照片,走紅自貢本地朋友圈和網絡。這樣美麗的風景從何而來?原來,這里的土地母巖為白堊系窩頭山組磚紅色鐵泥質砂巖和泥巖,約1億年前的四川盆地氣候炎熱干旱,沉積所形成的巖石因含豐富的鐵質經氧化而呈赭紅色。隨著地殼運動發(fā)展,這些巖石重新裸露出地表,并經風化、淋濾等自然作用而形成為紅色土壤,別具特色。
另一處地質遺跡點石筍溝,位于榮縣鐵廠鎮(zhèn)高石梯森林公園內。石筍溝因一座外形酷似石筍的石柱得名,溝長約5公里,主要出露上三疊統(tǒng)(距今2.48—2.41億年前)須家河組砂巖夾泥頁巖及煤線。由于溝內出露砂巖性質堅硬,抗風化能力強,在構造基礎和外動力侵蝕作用下,發(fā)育有方山、石柱等景觀,蔚為壯觀。
艾葉古鎮(zhèn)則歷史悠久,是貢井礦鹽采制的發(fā)祥地之一,從西漢時期開始采鹵制鹽,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現今的古鎮(zhèn)格局形成于清代咸豐時期(公元1851-1861),地處自貢鹽場最西端,沿滏溪河而建,向南北延伸,歷來是水陸路鹽運的樞紐和要津,是“自貢鹽運第一鎮(zhèn)”。古鎮(zhèn)內保留有平康橋、平康堰、艾葉灘碼頭和橫街、天宮堂、東漢崖墓群等眾多遺跡。艾葉灘碼頭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zhèn)內李家橋社區(qū)2013年入選“中國傳統(tǒng)村落”。2014年,艾葉古鎮(zhèn)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