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永科
巴蜀中學的劉楠楓以704分的裸分成績成為重慶2015年高考文史類分數(shù)第一。記者從巴蜀中學了解到,劉楠楓高考后到成都去玩,由于北大與清華招生方爭搶劉楠楓,北大方面為表達誠意,執(zhí)意派專車去成都接劉楠楓。(6月25日《重慶晚報》)
多年前,教育部就明確叫停“炒狀元”,但參與“炒狀元”的可不光是中學,還有北大清華之類的名校—北大清華多年來是年年都要“搶狀元”的。中學“炒狀元”,高校“搶狀元”,目的不同,本質(zhì)相同。高中要通過“炒狀元”提高知名度,以利來年招生中能“掐尖”,高校大抵也是如此,“搶狀元”本身就是“掐尖”,而且搶的狀元越多,宣傳效果越好,通過狀元而獲得促進招生,是不是也算自抬身價?
為了“搶狀元”,不辭辛苦地派專車接狀元,以至于,北大“降貴紆尊”,學生“受寵若驚”—這算不算佳話呢?不過,還是應了那句話:十年寒窗無人識,一朝高中天下知。
但像北大清華這樣的名校年年“爭狀元”,真的很正常嗎?據(jù)說,國外名校對國內(nèi)高考狀元并不怎么“感冒”,前幾年還有一個高考狀元被11所國外名校拒絕了呢。都說國外名?粗貙W生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創(chuàng)造性、領導力和個人素質(zhì),并不過分看重分數(shù)。但這樣的錄取方式也許并不適合國內(nèi)—如果不按分數(shù)錄取,在我們這個人情世故嚴重的國度,不知道會制造多少不公平呢?也許北大清華不惜花重金許諾高額獎學金“搶狀元”,也屬情非得已—誰不想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呢?但在沒有其他辦法判斷哪個學生更 的情況下,分數(shù)也許是最客觀的標準。考高分的學生,一般不會是蠢材,是英才的可能性更大些。
但即使如此,名校“搶狀元”仍然讓人感覺怪異,尤其是許以重金、開車接送這種做派,姿態(tài)低得像是在乞求學生讓自己錄取一樣,是不是有辱斯文呢?北大清華可是許多人心中的教育圣殿,這樣“打破頭”地搶狀元而不擇手段,真讓人疑心是在拿“狀元”為自己貼金。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