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哲學范圍內,“經”是和“史”、“子”、“集”相對而言,其內涵和外延都比較明確。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被公認為哲學經典的文獻數量也比較有限(比如,專業(yè)的馬哲學生都要求精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巴黎手稿》,卻未必要求去精讀馬克思的《歷史學筆記》和他的一些政論性社評)。但西方哲學則和前二者非常不同。光一個柏拉圖就讀不過來了,你讀了《國家篇》,但憑什么說《會飲篇》不是經典?讀了《會飲篇》,為何不讀《巴門尼德篇》?那么《智者篇》、《蒂邁歐篇》呢?又比如,讀黑格爾,要先讀《小邏輯》還是《大邏輯》?是要先讀《精神現象學》還是《法哲學原理》?讀胡塞爾,是先讀《邏輯研究》還是《大觀念》?《歐洲科學危機和先驗現象學》呢?總之,西學經典何其多、何其難,人生又何其短,若不在經典之中加以遴選,整個“西學經典閱讀計劃”就根本不可操作。
而我和目前主流觀點的差異也正在于此。目前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讀經典就得讀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大哲學家的最有名的著作。這個觀點包含了四層排斥:
第一,排斥所謂“二三流”哲學家,而主要是閱讀“大師”的著作。而漢語哲學界最追捧的大師級哲學家,主要包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等。我當然不想否認這些哲學家的重要學術地位,但我還是想提醒讀者注意,他們的書都非常不適合新手入門。這一點我后面還要詳談。
第二,排斥論文。由于大師必須是過世若干年的人,而活著的哲學家往往更喜歡用論文的形式來表達思想,因此對于大師經典的吹捧必然會導致哲學論文閱讀的邊緣化。
第三,排斥哲學史教材,也就是說,通過原著,而不是對于原著的二手研究資料來學習西方哲學。
第四,排斥哲學教材。哲學教材和哲學史教材不同,其目的不在于教哲學史,而在于如何向入門者引介哲學問題本身。但由于很多在西方世界流行的哲學教材不屬于老經典,自然也被排斥掉了。
但做出這四重拒斥的理由呢?現在比較流行的理由包括:
第一,影響大的哲學家思想往往更深刻,“法乎其上,僅得其中”,因此學哲學一定要和高手過招。
第二,之所以讀著作,而不讀論文,是因為著作的思想包容性和體系性都比較強,因此能夠從整體上把握哲學家的思想;
第三,哲學史教材本身往往帶有編寫者的偏見,因此研究哲學史,就得讀原著;
第四,哲學教科書往往歪曲哲學問題的實質,用貼標簽的辦法來圖解哲學家的思想,貽害無窮,因此不可讀。
我覺得這四點理由都站不住腳。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