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家5.2畝耕地的第三代‘身份證’!
昨天,三亞市育才鎮(zhèn)龍密村委會玉林村村民楊賢明,拿出剛剛領到的《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興奮地說道:“有了新一代土地‘身份證’,就不怕糾紛了。”
目前,海南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已在四川省鋪開,計劃利用3年時間全面完成。
截至今年9月,四川省共有1.7萬農戶吃下“定心丸”,拿到了“權屬明確、資質清晰”的土地“身份證”。
有了“手印”
地界不再模糊不清
“第三代土地證,字都是打印的,前兩代證書,則都是手寫的!睏钯t明邊說邊翻開證書。手寫的土地證,容易被人修改,就會引發(fā)糾紛。
最關鍵,還在于后面的圖,把每宗承包地塊的位置、大小都標識出來了,一清二楚。這個示意圖,專業(yè)術語叫“四至平面圖”,而老百姓稱其為土地的“手印”。“有土地‘手印’在,以后就不會因為地界模糊不清,而發(fā)生糾紛了!睏钯t明說。
據悉,由于歷史原因,四川省普遍存在農戶承包地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空間位置不明等問題,引發(fā)了很多矛盾糾紛,成為農民上訪的主要因素之一。
“每塊地都測量了坐標點位,不管這塊地發(fā)生怎樣的變化,我們都可以通過坐標找出實地的位置。”省農業(yè)廳農村經營處處長蒙緒儒說。
不僅證書上有改革,三亞、東方還嘗試建立了土地管理系統(tǒng),為土地建“電子檔案”。在育才鎮(zhèn)辦公樓內,就有一個自助服務終端機,登錄系統(tǒng),就可以查詢到每個村、每戶農民的土地情況。
化零為整
拾起丟荒的碎地
澄邁縣永發(fā)鎮(zhèn)大山村老蒙家,一共8畝地,之前就分布在十幾處,每塊地面積都是幾分!耙恍┑靥×耍嚯x又太遠,種點農作物,都不好管理!崩厦烧f,家里就有四五塊地就因為太零碎而丟荒了。
不僅是老蒙家,大山村一共2900畝土地,被切分成為3000多塊,105戶農戶所有,平均每戶有28塊,其中最小不足2分,最大不超過2畝。
澄邁縣永發(fā)鎮(zhèn)利用新一輪土地確權工作,制定了集體土地調整互換,將零碎土地進行整合。在大山村,3000多塊土地被整合成158塊,實現(xiàn)連片集中,不再有零碎地。
“把幾塊土地換成一塊,不僅方便種植,也好集中管理!崩厦烧f,曾經丟荒的土地現(xiàn)在都開始種上了橡膠和瓜菜。
土地“增”長
農業(yè)補貼多了
土地確權還有個好處,就是增加了農民財政轉移收入。三亞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說,這次土地測量,很多農民的土地都變“多”了,以育才鎮(zhèn)為例,就“增加”了52%。
三亞市將土地確權與惠農政策相結合,按照現(xiàn)在測量的面積給農民發(fā)放補貼。
楊賢明家的耕地原先登記的面積為2.2畝,如今經過精確測量后,“增”長了3畝,達到5.2畝。從今年起,他將每年多得到420元的農業(yè)補貼。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