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寶回家啦!美國無償歸還41件中國文物瑰寶
據(jù)央視新聞報道,北京時間3月4日凌晨,國家文物局在美國紐約曼哈頓檢察官辦公室接收其向我國返還的41件文物藝術品。包括銅搖錢樹和陶座、素面陶鬲、素面帶蓋銅鈁、陶說唱俑等,種類涵蓋陶器、玉器、青銅器、佛造像、畫像磚及藏傳佛教文物等。
報道提到,經(jīng)專家進行初步圖片鑒定和法律研判,該批文物藝術品年代跨度從新石器時代至清代,類別豐富、工藝精湛,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屬于非法出境的中國文物藝術品。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一部《逃出大英博物館》曾讓無數(shù)網(wǎng)友淚目
由于戰(zhàn)爭搶劫、非法走私等多種原因,很多中國文物長期流失海外。2024年11月,央視新聞在一篇報道中提到,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tǒng)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18家博物館中,中國文物數(shù)量達167萬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間的中國文物數(shù)量更是館藏的10倍之多。
文運與國運相牽。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是我國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流散回歸歷程與國家治亂、民族興衰密切相關。近代以來,大批珍貴文物流失海外,令國人痛心疾首,深以為憾。今天,隨著我國國力蒸蒸日上,一批又一批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重返家園,彰顯著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中國文化自覺與自信。
2009年1月14日,中美兩國首次簽署防止中國文物非法入境美國的政府間諒解備忘錄,并于2014年、2019年、2024年3次續(xù)簽。備忘錄簽署以來,中美兩國合作成功實現(xiàn)20批次594件/套流失美國的文物藝術品回歸中國。
2024年11月,國家文物局通過我駐紐約總領館獲悉,美國紐約曼哈頓檢察官辦公室在辦案過程中查獲41件疑似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國家文物局獲悉消息后,開展核查等相關工作,與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密切協(xié)作,在美方職能部門配合下,成功實現(xiàn)文物藝術品回歸。
海外文物的回歸總能天然激起中國人情感的漣漪。2023年夏天,一部《逃出大英博物館》的短視頻讓無數(shù)網(wǎng)友淚目,引發(fā)每一位觀看視頻的中國人產(chǎn)生共鳴、發(fā)出感嘆:“如果文物會說話,大英博物館將響徹‘我要回家’。”“總有一天這些國寶都會風風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流失海外文物的順利回家,成為所有中國人由衷的心愿。
文物追索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據(jù)介紹,海外文物回歸主要有三大渠道:購回、捐回、追索,這三個方式之間也有交叉,也各有利弊。
雖然有很多國寶已經(jīng)回歸,但中國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仍面臨巨大困難,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那么,阻礙在哪里呢?
其實,每一次成功追索,背后可能都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努力。
去年年初,國家文物局從美國成功追索被盜流失的西周豐邢叔簋。2024年1月28日,文物在專人護送下,搭乘航班安全運抵北京,結束其40年的海外漂泊歷程,重歸祖國懷抱。經(jīng)組織專家實物鑒定,并與歷史檔案照片、拓片資料反復比對核驗,從造型風格、裝飾工藝、銘文書體、銹蝕面貌、傷殘痕跡等方面綜合判定,該簋是豐邢叔簋原器,為一級文物。
2023年10月25日,中國駐澳大利亞使館接收澳方向中國返還的4件流失文物藝術品與一件古生物化石。其中部分為澳方在海關入境環(huán)節(jié)截獲,另有部分為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和澳大利亞友人捐贈。
2023年3月至6月,7根圓明園流失的漢白玉石柱順利入境中國,并在北京圓明園展出。這些石柱于1860年流失海外,后被挪威一家博物館收藏,經(jīng)過十年的努力,才最終促成挪威收藏機構向中方捐贈這批石柱文物。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章公祖師肉身坐佛像追索案”亦曾轟動一時。這是中國民間通過民事訴訟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開創(chuàng)性案例。1995年被盜的章公祖師肉身坐佛像于2015年在匈牙利被發(fā)現(xiàn),隨后中國村民在荷蘭和中國提起訴訟,盡管荷蘭法院以訴訟主體資格問題駁回了起訴,但此案例開啟了中國民間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新途徑。
文物追索,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一方面,現(xiàn)有國際法在文物追索方面,存在規(guī)則缺陷和制度供給不足,難以為文物原屬國提供全面有力的法律保障。例如,國際公約往往缺乏溯及力,不適用于公約生效前的事件和行為,這導致許多歷史上流失的文物,難以通過現(xiàn)有國際法追索。另一方面,文物流失背景復雜,原屬國的來源調(diào)查和所有權證明面臨諸多限制。一些文物由于歷史久遠,缺乏確鑿的來源信息和法律依據(jù),使得追索工作難以進行。
這背后,還涉及善意取得制度、時效制度的障礙,以及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之爭。許多國家國內(nèi)法中的善意取得條款,允許無過失的占有者在一定條件下取得文物所有權。時效制度則可能導致長時間未追索的文物喪失追索權利。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提出文物“國際主義”理念,認為文物應成為人類共同的財富,這與文物原屬國的“民族主義”立場形成對立,影響了文物的返還。
正如有分析所說,這些困難表明,文物追索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和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來解決。
“一念在茲,萬山無阻。”文物不僅是一件件器物,更是承載著中華文明燦爛成就的瑰寶,愿更多漂泊在外的文物能早日回歸故土。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