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是周王朝最后一個周天子,這個在位時間長達(dá)59年的周天子,實際上從繼位開始就是一個悲劇,因為他一繼位就只是一個沒有土地只有王的頭銜的憋屈周天子。
剛開始寄居在東周國,后來被趕到了西周國,打個仗還要借錢買糧餉和兵器,還不上錢就躲到宮中的一個高臺上,產(chǎn)生了個債臺高筑的成語故事,也真的是夠窩囊的了,但即便如此,周赧王還是硬生生撐了59年,確實是超長待機了。
周赧王名為姬延,于公元前315年繼位,剛繼位的姬延就處于一個尷尬的處境,簡單來說就是內(nèi)憂外患。雖說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但這天下共主也僅僅在西周時期管用,到了東周時期,這天下共主的身份已經(jīng)大打折扣,諸侯國們已然勢大,所以才有了“尊王攘夷”的爭霸活動。
但至少,春秋時期,周天子還有點作用,等到了戰(zhàn)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就尷尬,已經(jīng)沒有諸侯國將他看在眼里了,之所以還允許周天子的存在,不過是還沒有到讓其滅亡的時機。但諸侯國們已然是對周王室虎視眈眈,讓周天子消失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我們看姬延繼位前后那幾年的大環(huán)境就知道姬延生活在怎樣的水深火熱中。姬延繼位不久,燕國發(fā)生子之之亂,齊宣王命匡章攻打燕國,差點將燕國給滅了,此后趙武靈王扶持燕昭王繼位。燕昭王設(shè)黃金臺招賢納士強大燕國,而趙武靈王也已經(jīng)在趙國開始了胡服騎射,讓趙國成為當(dāng)時的軍事強國。
齊國能差點滅掉燕國也是因為齊國經(jīng)過齊威王和齊宣王兩代國君的努力,齊國已然再次強大起來,后期還迎來了剽悍的齊湣王。齊國和楚國結(jié)盟試圖對抗強大的秦國,只不過張儀入楚,說動了楚懷王背齊親秦,楚國為楚懷王的朝齊暮秦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楚國由此衰落,只能休養(yǎng)生息以自保,但畢竟是老牌強國,其實力還是很強大的,戰(zhàn)國七雄的格局已經(jīng)形成,他們不斷發(fā)動兼并戰(zhàn)爭,爭奪土地和資源。而周王室夾在中間瑟瑟發(fā)抖,時刻防備著諸侯國來找事。
這算是姬延面對的外患,外患很嚴(yán)重,內(nèi)憂同樣很嚴(yán)重,周平王當(dāng)初東遷洛陽之后,周王室實際控制的土地本來就已經(jīng)很少,周天子式微,而隨著諸侯國間的爭霸稱雄,周王室實際控制的土地就更少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更是搖搖欲墜,根本無法號令諸侯,倒成了諸侯國間爭霸稱雄的工具。
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周天子在東周時期還在往外分封土地,甚至到了戰(zhàn)國時期,實際控制土地還不如一個中等諸侯國的周天子依舊往外分封土地。
戰(zhàn)國初期,周考王將弟弟封在河南,是為西周桓公,西周公國自此誕生,這個時候周天子還是有自己的土地的,等到了公元前367年,周王室再一次出現(xiàn)分裂。
事件的起因是西周公國內(nèi)的一次內(nèi)亂,西周威公去世之后,其子姬代繼位,即西周惠公,其弟弟公子根發(fā)動叛亂,在趙成侯和韓懿侯的有意干涉下,周顯王將周王室最后的王畿之地封公子根于鞏,東周公國正式建立。
東周公國建立之后,周王室實際上已經(jīng)沒有了土地,不得不寄居在東周公國內(nèi)。周赧王繼位之后就面臨這樣一個局面。
《史記·周本紀(jì)》記載:“慎靚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王赧時東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索隱】:西周,河南也。東周,鞏也。王赧微弱,西周與東分主政理,各居一都,故曰東西周。按:高誘曰西周王城,今河南。東周成周,故洛陽之地。
也就是說,周赧王剛一繼位就是個沒有土地只有王的頭銜的周天子,不得不寄居在東周公國,根據(jù)《史記·周本紀(jì)》的記載,周赧王后來又寄居于西周公國,他之所以從東周公國到了西周公國,并非是他的主動選擇,而是被秦國趕出了東周公國。
秦武王繼位之后,在樗里疾和甘茂的輔佐下伐宜陽,定三川,繼而直面洛陽。秦武王存了和楚莊王一樣的心思,當(dāng)初楚莊王飲馬黃河北上問鼎中原,被王孫滿一句“在德不在鼎”頂了回去,而秦武王則野心更大,他想在洛陽舉鼎。
所以他讓樗里疾領(lǐng)百輛戰(zhàn)車提前進(jìn)入洛陽,周赧王派人列隊歡迎,但當(dāng)他得知秦武王要舉鼎后斷然拒絕了樗里疾。樗里疾一氣之下強硬的逼著周赧王離開洛陽而遷往西周公國。
于是可憐的周赧王又寄居在西周公國內(nèi),當(dāng)然秦武王進(jìn)入洛陽舉鼎后也絕臏而死,其弟秦昭襄王成為秦國的新任國君。
按理說,西周公國和東周公國是周天子最后的支持者,是周天子最親近的諸侯國,理應(yīng)和睦相處一致對外,但并沒有,西周公國和東周公國本身也在相互攻打,根本不給周赧王面子,周赧王這個空有頭銜沒有土地的周天子也只能干瞪眼,阻止是不可能阻止得了的,沒有實權(quán)的人不配干涉別人。
不過周赧王到底是周天子,縱然已經(jīng)不能號令諸侯,做那真正的天下共主,但也沒有一直縮在西周公國內(nèi)不敢對諸侯國吱聲。
長平之戰(zhàn)后,秦國東進(jìn)已經(jīng)勢不可擋,眼看著秦朝就要收拾東西周,在楚國的攛掇下,周赧王決定站出來號令諸侯攻秦,還真有好幾個諸侯國都答應(yīng)出兵。
既然是周天子發(fā)出號令,自己怎么也要出兵,但是周赧王自己都寄居在西周公國,壓根就沒有兵,于是讓西周公湊了一支五六千人的軍隊,有了軍隊還沒有兵器和糧餉,周赧王就向西周國內(nèi)的富戶發(fā)放借券來籌備軍資。
當(dāng)時周赧王信心滿滿,他以為可以打敗秦軍,從而獲得戰(zhàn)利品,來償還債務(wù),但到了約定的時間和地點,只有楚國和燕國象征性的出了點兵,大頭居然就是西周公率領(lǐng)的那五六千人,這仗還怎么打?
以卵擊石這樣的事情是不能做的,他們等了整整三個月,說好的出兵的那些諸侯國依舊沒有出兵,然后大家就解散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仗雖然沒有打起來,但該花的財物一樣也沒有少,等到大軍回到西周公國,那些富戶就拿著借券來找周赧王兌換,開玩笑,周赧王哪來的財物?所以他只能躲起來,躲到了宮中一個高臺上,就是不肯出面,這就是債臺高筑的故事。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