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有可能集成至今年iPhone產(chǎn)品的新技術中,3D感知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3D感知解決方案需要使用RGB攝像頭模塊作為光源,這是一種使用VCSEL(垂直腔表面發(fā)射激光)的紅外傳感器模塊。隨著越來越多的高端智能手機集成3D感知功能,集邦科技預計,2017年移動設備的紅外傳感器模塊的全球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1.45億美元。
自從蘋果在2013年通過收購PrimeSense獲得了跟3D感知相關的IP后,市場便預測未來的智能手機將會集成基于3D感知技術的面部識別功能。集邦科技可穿戴設備分析師蔡卓卲指出,智能手機的3D面部識別功能將不能媲美數(shù)字化制作的3D人臉模型。他說:“智能手機的硬件難以招架獲取和處理3D模型的數(shù)據(jù),尤其是精確模型的創(chuàng)建任務更會令硬件不堪重負。如果要在可接受的響應時間內實現(xiàn)3D面部識別功能,智能手機廠商可能需要通過3D感知來增強現(xiàn)有的2D面部識別解決方案。因此,3D感知技術將成為一種輔助技術,主要用于幫助判斷所識別的臉部是否來自真人!
通常來說,基于3D感知的解決方案會通過在限定范圍內掃描環(huán)境來獲取包括深度值在內的維度數(sh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反過來又可以創(chuàng)建數(shù)字三維模型,然后用于分析或與數(shù)據(jù)庫中的參考模型進行匹配。蔡卓卲表示,擴大掃描范圍并獲取更精細的對象深度細節(jié)將會占用更多的計算能力和時間。
他說:“掃描范圍和建模能力與硬件規(guī)格成正相關關系。在移動AR領域,目前的應用程序仍然太少,無法確保3D感知的硬件投入能收回成本。此外還存在功耗增加的問題。因此,智能手機廠商不傾向于使用3D感知來實現(xiàn)基于AR的功能,因為這種創(chuàng)新并沒有顯著增加產(chǎn)品的價值!
在另一方面,3D感知可以強化用戶安全,因為設備的面部識別功能更加準確。這并不意味著智能手機需要創(chuàng)建、儲存和匹配精確的人臉模型。3D感知的功能只是為了確保智能手機可以識別面部影像是否來自于真人。
“3D面部識別的響應速度必須夠快,這樣才能輔助解鎖設備、完成移動支付和身份驗證等任務。對新生物識別技術的普及來說,便捷性和響應時間跟與準確性一樣重要。否則,消費者仍然會傾向于使用密碼和指紋解鎖!
蔡卓卲補充說,因為3D感知組件會增加智能手機的硬件成本,所以這樣的解決方案一開始只會出現(xiàn)在高端市場,但未來將會逐漸出現(xiàn)更多的智能手機采用這項技術。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