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歷史探秘:柴榮之死 到底有多詭異?
后周世宗柴榮是歷史上有名的帝王,正史對他的評價非常高,不是“一代英主”就是“雄杰賢主”.柴榮對自己的能力和功業(yè)也有很高的預期,曾說要以30年的時間來贏得天下太平.在時局動蕩、天下混亂的五代時期,一個帝王有如此雄心壯志,屬實罕見.而他不僅在亂世中喊出了口號,也按照時間節(jié)點切實推進著這項偉大的“致太平”計劃.
然而,就在柴榮繼位的第六個年頭(959),上天無情地收回了他的生命,連帶著終結(jié)了他未竟的事業(yè).那一刻,他的北伐正在進行,勢如破竹,連戰(zhàn)連捷,僅用40余天便從契丹人手中收回三州三關(guān),卻在關(guān)鍵時候突然患病,只能收兵返京,隨后去世,終年僅39歲,真是“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
關(guān)于柴榮之死,正史中幾乎都沒有提及具體的死因,僅含糊地稱其“遇疾”(《新五代史》).但一個有能力且有志向改寫歷史的人物,一個原本可以創(chuàng)造秦皇漢武一般功業(yè)的人物,卻在當打之年驟然離世,千百年來總讓讀史之人扼腕嘆息.人們需要為這謎一樣的死亡找到一種解釋.其中最大膽的一種解釋,便稱柴榮死于外星人詛咒,或感染了外星病毒.
為什么會有這么離奇的解釋?最接近真相的解釋又是什么呢?
后周世宗柴榮畫像.圖源:網(wǎng)絡(luò)
01
柴榮死于外星人詛咒/病毒的說法,主要來自于網(wǎng)絡(luò)上的一些文章,也被一些書籍雜志所采用.這種說法看似無厘頭,但并非空穴來風——其源頭還挺久遠,來自北宋末年王铚的筆記《默記》.
根據(jù)王铚《默記》的記載,事情是這樣的:
時緣用兵,(王)樸多宿禁中,一日謁見世宗,屏人顰蹙,且倉皇嗟嘆曰:“禍起不久矣.”世宗因問之,曰:“臣觀玄象大異,所以不敢不言.”世宗云:“如何?”曰:“事在宗社,陛下不能免,而臣亦先當之.今夕請陛下觀之,可以自見.”
是夜,與世宗微行,自厚載門同出,至野次,止于五丈河旁.中夜后,指謂世宗曰:“陛下見隔河如漁燈者否?”世宗隨亦見之,一燈熒熒然,迤邐甚近則漸大,至隔岸,火如車輪矣.其間一小兒如三數(shù)歲,引手相指.既近岸,樸曰:“陛下速拜之.”既拜,漸遠而沒.樸泣曰:“陛下既見,無可復言.”
后數(shù)日,樸于李谷坐上得疾而死.世宗既伐幽燕,道被病而崩.至明年,而天授我宋矣.火輪小兒蓋圣朝火德之兆,夫豈偶然?
這是說,王樸曾經(jīng)觀測到異常天象,認為天下將起大禍,不僅他自己將罹禍,連后周世宗也不能幸免,于是火速向柴榮稟報,并邀請柴榮一起觀看此異象.當天夜里,柴榮跟著王樸出了皇宮,一直來到東京(開封)北部的五丈河邊.半夜過后,王樸指著河對岸說:“陛下看見隔岸像漁燈一樣的火光嗎?”柴榮果然看見遠遠的天邊有一點火光,但那火光隨即快速移動,越來越大,到了對岸已經(jīng)有車輪那么大了.最奇怪的是,火光之上還站著一個看起來僅三四歲的小孩,用手指著他們.王樸急忙拉著柴榮說:“陛下請下拜!”二人跪拜后,火輪才漸行漸遠,直至隱沒.王樸最后哭著說:“陛下已經(jīng)看到了,我也沒什么說的了.”
按照王铚的記載,這大約是后周顯德六年(959)春天的事.沒多久,王樸在前任宰相李谷家做客時“得疾而死”,而柴榮則在此后北伐幽燕途中“被病而崩”.
后周世宗柴榮畫像.圖源:網(wǎng)絡(luò)
由于二人的死均如此突然,有些人便結(jié)合科幻進行腦補和解釋,稱那天夜里王樸和柴榮看到的“火輪”其實是一架飛碟,火輪上的小孩則是外星人,二人顯然受到了外星人的詛咒或病毒輻射才相繼在短時間內(nèi)離奇病亡.
實際上,我們看王铚的原文就知道,這種外星人獵奇式的解讀是根本站不住腳的.王铚寫了王樸、柴榮相繼而死后,緊接著說了一句話:
“至明年(960),而天授我宋矣.火輪小兒蓋圣朝火德之兆,夫豈偶然?”
原來,王铚寫這個故事的根本目的,是在為宋、周政權(quán)嬗變的合法性站臺而已.
我們現(xiàn)在解釋朝代更替,更多用的是革命或者篡位的客觀表述,但在古代,人們用的是“五德終始說”,以此證明朝代興替的合法性與正統(tǒng)性.
五德終始說,是戰(zhàn)國時期陰陽家鄒衍所主張的歷史觀念,“五德”指的是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終始”指的是“五德”周而復始、循環(huán)運轉(zhuǎn)的過程.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全面接受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認為周朝是“火德”,水勝火,故秦始皇自稱以“水德”君臨天下.
時間來到后周、宋朝交替的歷史節(jié)點,我們?nèi)缃裥欧畹氖遣駱s死后,趙匡胤欺負后周孤兒寡母才取得大宋天下的歷史觀念,而宋代人相信的是天命轉(zhuǎn)移、皇權(quán)神授以及五德終始.這是宋朝一建立就通過官方輿論強力塑造的理念,也是他們那個朝代的政治正確.后周是“木德”,火勝木,宋朝自然是“火德”,這是宋代人都知道的常識.王铚寫《默記》的時候,潛意識里也深受五德終始說影響.唯一不同的是,他將宋朝的“火德”給形象化了,以“火輪小兒”的具象表明宋代周的合法性.所以,在王铚的世界里,“火輪小兒”代表的可不是飛碟和外星人,而是宋朝的“火德”.
由此,我們可以稍加推測,王樸帶柴榮觀看“火輪小兒”的故事極有可能是宋朝建立后社會上出現(xiàn)的“都市傳說”,然后被有心的王铚給記錄下來.至于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都市傳說”,則主要基于三點事實:第一,“火德”的宋朝取代了“木德”的后周;第二,王樸與柴榮在一年內(nèi)相繼離世;第三,若不是王樸與柴榮相繼離世,宋代周便不可能發(fā)生.
請記住,傳說總是在需要對大事件作出解釋的時候開始流傳.
02
問題又來了,柴榮和王樸既然不是死于所謂的外星人詛咒或病毒輻射,那么,他們是否死于王铚所說的宋朝“火德”肇興的冥冥天意呢?
上文講了,宋代人真的會這么認為.或者說,他們會有意這么認為.
史載,趙匡胤建立宋朝后,某日經(jīng)過后周遺留的功臣閣,恰好一陣狂風吹開了大門,一幅后周大臣的畫像映入眼簾.趙匡胤趕緊整理衣冠后,畢恭畢敬地對著畫像行禮.身邊的人對此感到不解:“陛下貴為天子,為何要向前朝的大臣行禮呢?”趙匡胤指著自己身上的龍袍,說:
“此人若在,朕不得此袍著.”
這個人若不死,這身龍袍就跟我沒關(guān)系了.
原來,趙匡胤看到的是王樸的畫像.
王樸畫像.圖源:網(wǎng)絡(luò)
王樸為人精明機敏,多才多藝,精通陰陽律歷.柴榮繼位前,王樸就充當其幕僚.柴榮繼位后,君臣二人相知相得.顯德二年(955),王樸獻《平邊策》,站在“久亂思治,久分必合”的理論高度,首先論證了柴榮開展統(tǒng)一天下行動的合理性,從而愈加得到重用.
史載:“王樸仕周世宗,制禮作樂,考定聲律,正星歷,修刑統(tǒng),百廢俱起.又取三關(guān),取淮南,皆樸為謀.然事世宗才四年耳,使假之壽考,安可量也.”而明代學者崔銑更是直接將“王樸興周”與“子產(chǎn)相鄭”“孔明立蜀”相提并論.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王樸便是五代時期的諸葛亮,王樸若在,一定是柴榮托孤的最佳人選.如果這樣,以王樸的能力,必然可以制約趙匡胤的野心,乃至挫敗其篡位奪權(quán)的計劃.趙匡胤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才會說出“此人若在,朕不得此袍著”的話來.
可惜,王樸死在了柴榮前面.
顯德六年(959)三月十五日,王樸前往拜訪前任宰相李谷.二人正在交談時,王樸突然暈倒,猝然離世,享年54歲.拋開玄幻或科幻,從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角度分析,王樸極可能死于突發(fā)心臟病或腦溢血.
下葬之日,柴榮親往祭奠,多次大哭.
柴榮曾問王樸,你看朕能當幾年皇帝?深諳玄學的王樸答道,以我所學預測,可以當30年;30年后,我就不知道了.柴榮聽了很高興,向王樸吐露了他的理想:
“若如卿所言,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yǎng)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在柴榮的三個十年大計中,預留了王樸作為左臂右膀的位置,如今,他已痛失臂膀.但很快,作為這項大計的核心與靈魂,柴榮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按照《新五代史》記載的時間線,顯德六年(959)三月二十九日,也就是王樸病逝14天后,柴榮北征契丹.四月十七日攻取乾寧軍(位于今河北青縣);二十六日攻取益津關(guān)(位于今河北霸州市區(qū)),在此設(shè)置霸州;二十八日攻取瓦橋關(guān)(位于今河北雄縣),在此設(shè)雄州.五月一日攻取瀛州(今河北河間市),三十日從雄州回到京城開封.
在五月一日之后,本欲繼續(xù)北伐、收復幽云十六州的柴榮突然生病,且病情發(fā)展較快,只能下令撤軍.
燕云十六州地理位置.圖源:錦繡人文地理
根據(jù)宋人徐度的《卻掃編》記載,柴榮返京途中,曾在澶州(即澶淵,今河南濮陽市)停留:
周世宗既定三關(guān),遇疾而退,至澶淵遲留不行,雖宰輔近臣問疾者皆莫得見,中外洶懼.時張永德為澶州節(jié)度使,永德尚周太祖之女,以親故,獨得至臥內(nèi),于是群臣因永德言曰:“天下未定,根本空虛,四方諸侯惟幸京師之有變.今澶、汴相去甚邇,不速歸以安人情,顧憚旦夕之勞而遲回于此,如有不可諱,奈宗廟何!”永德然之,乘間為世宗言如群臣旨,世宗問:“誰使汝為此言?”永德對以群臣之意皆愿為此,世宗熟視久之,嘆曰:“吾固知汝必為人所教,獨不喻吾意哉!然吾觀汝之窮薄,惡足當此.”即日趣駕歸京師.
這段史料明確指出柴榮撤軍返京途中,在澶州停留了一段時間.這期間,只有他的妹夫、殿前都點檢張永德獲得召見,得以親近柴榮,群臣便想通過張永德勸說柴榮盡快返京.他們告訴張永德說:“如今天下未定,京城空虛,四方諸侯無不希望京城有變.澶州和汴京相距甚遠,如果不迅速返京穩(wěn)定人心,卻在澶州逗留,萬一出現(xiàn)意外事件,可怎么辦呀?”張永德覲見柴榮時,將這番話復述了出來.柴榮知道張永德一介武人,說不出這些話,便追問道:“誰教你說這些話的?”張永德回答:“這是群臣共同的愿望.”柴榮聽完,也不再追問,只是自己喟嘆道:“我知道你是受人指使啊,但你居然不清楚朕的意圖!”
柴榮在澶州逗留的意圖究竟是啥?史無記載,我們只能略加猜測.考慮到柴榮撤軍之時,他還命侍衛(wèi)都指揮使李重進繼續(xù)出兵北漢,并未召還,可見即便在病中,他仍未完全放棄繼續(xù)北征的想法.他不愿盡快返京,或許是希望在澶州待病情好轉(zhuǎn)之后重新出兵.所以,當張永德代表群臣催促他盡快返京時,他才說張永德“獨不喻吾意哉”.如此,我們可以推測,此時柴榮雖然患病,但至少他自己認為并不致命.
在被群臣催促后,無奈之下的柴榮終于在當年五月三十日回到開封.
隨后,柴榮收回了張永德的兵權(quán),升任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這項重大人事變動的原因,是柴榮聽到了一則傳言——“點檢做天子”,作為禁軍大將的張永德首先遭到懷疑,因而被解除兵權(quán).于是,在一個來路不明的傳言的助攻下,趙匡胤作為最大的受益者成為了禁軍的一把手,為其后來的黃袍加身埋下了伏筆.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圖源:網(wǎng)絡(luò)
與此同時,六月九日,柴榮封7歲的長子柴宗訓為梁王;六月十五日,任范質(zhì)、王溥參樞密院事,魏仁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相當于是把繼承人和顧命大臣都定下來了.可見回京大約十天左右,柴榮的病情進一步惡化,他自己已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到六月十九日,也就是返京的第二十天,39歲的柴榮病逝.
從上面的敘述可以看出,柴榮之死跟王樸之死的性質(zhì)完全不一樣.王樸是猝死,當天發(fā)病當天去世;柴榮的病則經(jīng)歷了發(fā)展、加重、惡化、奪命的過程,歷時長達四五十天.
由于后周的歷史書寫全賴繼起的宋朝來完成,因此,宋朝的史官首要目的是將柴榮之死與天意掛鉤,以此證明大宋開國是上天屬意.其中,宋初官修的《舊五代史》記載了最多此類“天意”:
世宗志在四方,?诌\祚速而功業(yè)不就,以王樸精究術(shù)數(shù),一旦從容問之曰:“朕當?shù)脦啄?”對曰:“陛下用心,以蒼生為念,天高聽卑,自當蒙福.臣固陋, 輒以所學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世宗喜曰:“若如卿言,寡人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yǎng)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其后自瓦橋關(guān)回戈,未到關(guān)而晏駕,計在位止及五年余六個月.五六乃三十之成數(shù)也,蓋(王)樸婉而言之.
就是說,王樸早就算出柴榮僅有五年六個月的壽命,但不忍道出真相,所以用五六相乘之數(shù),謊稱還有三十年壽命.這種說法神化了王樸的同時,也確立了天意不可違的神圣性,不管是柴榮之死還是宋周嬗變,都是天意運轉(zhuǎn)的結(jié)果,人間無法干預,更無法更易.
世宗末年,大舉以取幽州,契丹聞其親征,君臣恐懼,沿邊城壘皆望風而下,凡蕃部之在幽州者,亦連宵遁去.車駕至瓦橋關(guān),探邏是實,甚喜,以為大勛必集,登高阜,因以觀六師.頃之,有父老百余輩持牛酒以獻,世宗問曰:“此地何名?”對曰:“歷世相傳, 謂之病龍臺.”默然,遽上馬馳去.是夜,圣體不豫,翌日病亟,有詔回戈,未到關(guān)而晏駕.
這意思更明顯了,以“病龍臺”的地名昭示真龍?zhí)熳硬駱s的病乃是天數(shù).
先是,世宗之在民間也,常夢神人以大傘見遺,色如郁金,加道經(jīng)一卷,其后遂有天下.及瓦橋不豫之際,復夢向之神人來索傘與經(jīng),夢中還之而驚起,謂近侍曰:“吾夢不祥,豈非天命將去耶!”遂召大臣,戒以后事.
用一個非常具象化的夢境來說明柴榮得天下與失天下的天命因素,老百姓最相信這種說辭了.
初,幽州聞車駕將至,父老或有竊議曰:“此不足憂.且天子姓柴,幽州為燕,燕者亦煙火之謂也,此柴入火不利之兆,安得成功?”卒如其言.
到這里,圖窮匕首見,官方修史者的意圖昭然若揭,連諧音梗都整出來了.“柴入火不利之兆”,何止是為了證明柴榮無法收復幽燕,更是為了論證“火德”的宋朝取代“木德”的后周實屬天命使然.
《舊五代史》是薛居正于北宋初年奉旨監(jiān)修的前代史書,編修成員包括盧多遜、扈蒙、張澹、李穆、李昉等人.其主導思想是強調(diào)天命與人謀共同決定政權(quán)的興亡,并通過修史鼓吹北宋皇權(quán)源于神授,宣揚宋、周政權(quán)嬗變的合理性.
柴榮乃一代明君,人品與能力幾乎無可指摘,但在其死后次年便發(fā)生了宋、周政權(quán)嬗代,這如何解釋得通?史官們的做法是訴諸天命.在史書中宣揚君權(quán)神授思想,強調(diào)“大寶之位,必有冥數(shù)”,意即皇位冥冥之中自有定數(shù),非常人所可及,以此一方面突出柴榮之死象征后周的衰亡,另一方面則用以粉飾“被天命選中”的趙匡胤代周立宋的神圣性.
薛居正畫像.圖源:網(wǎng)絡(luò)
回頭再看趙匡胤對著王樸畫像行禮,然后說出“此人若在,朕不得此袍著”的情節(jié),你還以為他只是在對王樸的才能表示敬重嗎?顯然不是,他更多的是在表達王樸的死跟他本人的開國一樣,都是老天安排好的——天意注定如此,而非我使用了什么權(quán)謀,更不是我欺負什么孤兒寡母.
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是對柴榮之死的解釋,還是對王樸之死的解釋,都只是朝代政治的需要而已.至于他們死亡的真相是什么?不重要.
03
關(guān)于柴榮之死,宋代人講天命,講政治,就是不講真相,因而在歷史上留下一個巨大的疑案.現(xiàn)在,我們需要解決的最后一個問題便是:柴榮到底死于何種疾病?
前面我們已經(jīng)根據(jù)王樸的猝死情形,推測其可能死于突發(fā)心臟病或腦溢血.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從史料記載的蛛絲馬跡來尋找柴榮的死因.
先說結(jié)論:柴榮真正的死因,可能是緣于一種怪病——癰疽.
癰疽是中醫(yī)學病名,也稱疽瘡,屬于急性膿瘍,皮膚組織化膿性感染.癰疽發(fā)于皮肉之間,紅腫熱痛,會引起畏寒、發(fā)熱、食欲減退等癥狀.隨著病變部位膿點變大、增多,還可能破潰出膿,使瘡口呈蜂窩狀,其內(nèi)的皮膚組織壞死,呈紫褐色,很難自愈.延誤治療或治療不當會導致病變加劇,乃至出現(xiàn)嚴重的全身反應(yīng).
稍微懂點歷史的人應(yīng)該對這種病不會太陌生,因為古代有好幾個皇帝感染過這種病,有些還因此斃命.漢文帝劉恒“嘗病癰”,寵臣鄧通經(jīng)常為其吸出瘡上的膿血,這都下得去嘴,說明對皇帝是真愛呀.于是,漢文帝就問鄧通:“這天底下誰最愛我呢?”鄧通當然不會說是自己,便故作精明地回答:“沒人比太子更愛您了.”到太子來探望漢文帝的病情時,漢文帝要太子為他吮吸瘡上的膿血——比鄧通還愛我的人,肯定吸得比鄧通好.太子雖然強忍著吸了膿血,但面露難色,被漢文帝看到了,人家鄧通吸得那么陶醉幸福,你咋這么不情不愿呢?此事讓太子十分怨恨鄧通.等漢文帝駕崩、太子繼位后,鄧通的下場就十分凄涼了.
這件事在歷史上影響很大,以至于后來的皇帝只要生了癰疽,太子為了表示孝順,基本都會“親自吮膿”.比如北魏獻文帝拓跋弘“患癰”,皇子拓跋宏就“親自吮膿”;唐太宗李世民“患癰”,太子李治“親吮之”.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圖源:網(wǎng)絡(luò)
關(guān)鍵是,癰疽是可以致命的.漢文帝終年47歲,史書雖未記載其死因,但一些史學家推測跟其所患的癰疽惡化有關(guān).十六國時期的蜀主李雄,史載其“生瘍于頭,身素多金瘡,及病,舊痕皆膿潰”,他的兒子們都很嫌棄,“惡而遠之”,只有被立為太子的侄子李班“晝夜侍側(cè),不脫衣冠,親為吮膿”.但六天后,李雄病死.
離柴榮最近的一個因生癰疽而死的帝王,是南唐開國皇帝李昪.李昪晚年崇尚道術(shù),服用丹藥,追求長生,個性變得暴躁易怒.南唐升元七年(943)二月,李昪背上生疽瘡,色紅灼熱,發(fā)癢作痛.李昪諱疾忌醫(yī),等到膿頭潰破太醫(yī)才介入用藥.誰知道用藥后反而加重病情,李昪不時陷入神志昏迷狀態(tài),當月就病逝,終年56歲.
可以看出,患癰疽的帝王,從得病到死亡,短則數(shù)日、一月,長則數(shù)年,都有可能,視病情的發(fā)展與治療效果而定.柴榮從發(fā)病到病逝歷經(jīng)四五十天,顯然在此時間范圍內(nèi),那么,他有沒有可能也死于這種貌似不起眼的“奪命怪病”呢?
查閱史籍發(fā)現(xiàn),北宋楊億《楊文公談苑》、王鞏《隨手雜錄》、慧洪《林間錄》以及南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等書記載柴榮死因時,用了“癰發(fā)乳間”“疽發(fā)腦間”“疽發(fā)胸間”等表述,均指向柴榮乃死于癰疽發(fā)作.這本來是很明確的證據(jù),不過有個疑點,楊億、王鞏、慧洪等人要么是信佛士大夫,要么是僧人,他們稱柴榮死于乳間/胸間癰疽發(fā)作,目的并不純粹——跟官修史書別有用心地以柴榮之死來宣揚“五德終始說”“天命轉(zhuǎn)移說”一樣,這些人的記載,首先是為了證明“因果報應(yīng)說”.
先看《楊文公談苑》的相關(guān)記載:
周世宗悉毀銅佛像鑄錢,曰:“佛教以為頭目髓腦有利于眾生,尚無所惜,寧復以銅像為愛乎?”鎮(zhèn)州大悲銅像甚有靈應(yīng),擊毀之際,以斧钁自胸镵破之……后世宗北征,病疽發(fā)胸間,咸謂其報應(yīng).
再看《隨手雜錄》的記載,情節(jié)大同小異:
柴世宗銷天下銅像以為錢,真定像高大,不可施工,有司請免.既而北伐,命以砲擊之,中佛乳,竟不能毀.未幾,世宗癰發(fā)乳間而殂.
中國歷史上出了幾個以“毀佛”聞名的皇帝,柴榮便是其中一個.清代攤丁入畝以前,很長的歷史時段內(nèi),政府都按人頭征稅,這導致很多人以遁入空門的方式,不事生產(chǎn),躲避賦稅.當僧尼的人數(shù)超過正常的比例時,一個國家(尤其是非大一統(tǒng)的朝代,比如南朝、五代)的正常運轉(zhuǎn)就會因勞動力嚴重不足而被拖垮.柴榮在位時期,佛教過度興盛,后周境內(nèi)平均每個縣有20多家寺院,寺院銷銅錢造佛像,造成了流通錢幣嚴重短缺.
于是,柴榮繼位第二年(955),下令大廢國中佛寺,規(guī)定有國家許可的寺院才能保留,其他一律廢除.因為佛教信仰關(guān)乎因果報應(yīng),很多官員對毀佛心有忌憚,柴榮親自帶頭,砸毀了一尊別人不敢冒犯的觀音銅像.他說:
“吾聞佛說以身世為妄,而以利人為急,使其真身尚在,茍利于世,猶欲割截,況此銅像,豈有所惜哉?”
佛祖愿以真身救世人,如今犧牲銅像,造福天下,肯定更加在所不惜.柴榮的說辭確實很有論辯色彩,也很有說服力.在他的推動下,最終廢除寺院3萬余所,6萬多名僧尼還籍.佛像被銷毀后,重新用于鑄造錢幣,恢復經(jīng)濟.可見,“毀佛”是柴榮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后周走向強盛的必經(jīng)之路.
然而,正如歷史上“毀佛”的帝王一樣,柴榮也引起了僧人與信佛人士的不滿和攻擊.在他死后,宣揚因果報應(yīng)無疑是最好的教育世人敬佛的素材.所以,才會出現(xiàn)這么多強調(diào)柴榮死于癰疽發(fā)作乃是遭受毀佛報應(yīng)的史料記載.而且,柴榮癰疽發(fā)作的部位,跟他毀佛時砸中佛像的部位是一致的,從而更加說明了報應(yīng)不爽.但拋開佛教的“因果報應(yīng)說”,或許我們可以明確的是,先有柴榮死于癰疽發(fā)作的事實,再有士人借題發(fā)揮,將其死因與生前毀佛進行勾連的故事編排.
從探究柴榮真實死因的角度而言,這些充斥著“因果報應(yīng)說”的記載無疑比官修史書中玄之又玄的“天命轉(zhuǎn)移說”“五德終始說”更有價值.至少,它們保留了柴榮的病因.
到此為止,我們總算對柴榮之死有了一個相對確定的答案.可是,想起這一路爬梳史籍探求真相的過程,卻也不得不感慨一聲:歷史上,一個人是怎么死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去解釋他的死.
參考文獻:
[宋]薛居正:《舊五代史》,中華書局,1976年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中華書局,1974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09年
[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華書局,2004年
[宋]楊億、陳師道:《楊文公談苑·后山談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趙與時、徐度:《賓退錄·卻掃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岳珂、王铚:《桯史·默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史泠歌:《宋代皇帝的疾病、醫(yī)療與政治》,河北大學出版社,2013年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