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當寫到關羽走麥城時,讀者覺得后面的色彩就瞬間減弱了。當寫到諸葛亮病死五丈原時,讀者覺得后面的內容就像在記流水賬了。因為三國寫的不是歷史,是道義,蜀國是道義擁有者,當蜀國在關羽失荊州導致東部路線否定,六出祁山戰(zhàn)略包圍長安的目的沒有實現(xiàn)之后,蜀國的統(tǒng)一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了。那么為何三國中活得最久的是魏國呢?小編認為,用一個模型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用這個模型還可以解釋很多歷史現(xiàn)象。
比如:曹魏占“天時”,孫吳占“地利”,蜀漢占“人和”,其實漢朝的天下此時已經(jīng)只剩下西南一隅了,劉備只有一種方法恢復漢朝,就是北上長安,可惜沒有成功。雖然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說法,但這種說法精神力量重于實際檢驗,因為蜀國沒有最后成功。
秦朝統(tǒng)一,靠的是經(jīng)營關中,但奠定對六國優(yōu)勢靠的是占領四川盆地,之后秦國在北方出函谷關吞韓納趙,在南方和楚國玩貓和老鼠的游戲。這個順序很重要,過程也很順利。
反觀之,諸葛亮一心北伐,六出祁山,戰(zhàn)略意圖很明顯,這個和紅軍長征不惜代價,爬雪山過草地,要從四川打到陜西的思路是一致的,也是正確的。如果諸葛亮成功收復了長安,也許結果就是漢家天下而不是司馬家了。其實,這個戰(zhàn)略也只有紅軍做到了,偏安西蜀的朝代和勢力很多,但多數(shù)時間不長,也突不出去,比如張獻忠和石達開,都止步于崇山峻嶺。這是因為從四川往陜西打,是從低往高打,自然不容易。
魏占“天時”,它是新生事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是打不死的小強,“人和”方面人才輩出,“目標”方面有統(tǒng)一決心,“素質”方面將帥精明強干,有司馬懿這樣的人物,“結果”自然就是漸漸占據(jù)優(yōu)勢。
吳占“地利”,物產富饒,又有長江天險。“人和”方面有文有武,但“目標”上明顯不足,歷代東南王朝都缺乏統(tǒng)一意志,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素質”方面孫權還可以,但其繼任者就差遠了,因此“結果”可想而知。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