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朱元璋、朱標、朱允炆爺孫三人,在歷史上曾留下兩段耐人尋味的對話。第一段發(fā)生在朱元璋與朱標之間。洪武四大案件,朱元璋殺人無算,朱標性敦厚,常常替大臣求情,甚至還批評過朱元璋陛下戾氣太重殺人太多,我是攔不住,可是上天會懲罰你的?墒侵煸安]生氣,也沒反擊,而是第二天在朱標面前扔了根通身是刺的木條,并讓朱標撿起來,朱標當然不傻,只是看著,并沒動身要撿的意思。此時的朱標并沒被朱元璋說服。
聽到此話,朱元璋愣住了。朱元璋雖然生氣了,可是對于太子朱標的見解,多半還是認同的。此時事件,我們能夠看出,朱標雖然仁和,可并不懦弱。大臣也希望皇帝是朱標這個樣子的。這時有朱標在,朱棣還是不敢造次的,只能關緊大門,在家里抱怨自己命不好,誰讓自己生的晚呢!可是,朱標死了。朱棣覺得機會來了,以平日諸位皇子的表現,自己肯定是名列前茅的。
估計當時朱棣鼻子都氣歪了,生氣歸生氣,又有什么辦法?在朱元璋面前,自己就是個兒子,還是個乖兒子!本來朱元璋是留了幾個硬茬給太子朱標的,他也相信朱標還是能鎮(zhèn)住這些人的,也許是在自己面前,這些兒子們都太聽話順從了,以至給朱元璋造成這種錯覺。朱棣就是這九王中的一個。因此,朱棣只有八百親兵就敢造反那是不正確的。
當時朱棣掌管軍隊的人數大概是十萬左右。接下來,發(fā)生了第二次有趣的對話,這次對話發(fā)生在朱元璋與朱允炆之間。不無得意的對孫子說:“虜不靖,諸王御之!”意思就是,有人若來鬧事兒,你的叔叔們會幫你抵御的,你就享福去吧!朱允炆聽了這話并沒感到高興,叔叔們如果鬧事兒,誰來抵御呢?接下來朱元璋懵了。朱元璋畢竟是朱元璋,接下來反問了朱允炆一句:“汝意何如?”這下朱允炆徹底懵了,這次對話就這樣草草收場。交代完背景,接下來就要分析朱允炆失敗的原因了。
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了三個讀書人。朱元璋作為一個時代的人杰,能力自然突出,可是臨死前,朱元璋卻讓三個沒有太多經驗的文人來輔佐朱允炆,這不得不說是個錯誤。方孝孺、齊泰、黃子澄,他們三個讀了很多書,這是真的。他們三人都自命不凡,也是真的。后來他們用自己的表現證明了書生誤國這句話,也是對的。朱元璋前腳去見閻王,后腳這三人就鼓搗朱允炆削藩。朱允炆也是積極配合,一口氣兒擼了五個藩王,還逼的一個家破人亡。這下子,剩下的藩王們人人自危。說實話,朱棣雖然想當皇帝,可他不想造反。這下沒辦法,不反也得反了。
任用李景隆為作戰(zhàn)主帥自趙括紙上談兵之后。李文忠作為明朝開國將領之一,他的軍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兒子那就未必了。李景隆是不幸的,他出身高貴,英姿不凡,喜讀兵法,也頗得朱元璋信任。若在和平盛世度過一生,哪怕做不成一時人杰,至少也不會留下千古罵名?善陙y世,又被選為戰(zhàn)役的主角,時也,運也,命也!第一戰(zhàn),攻打北平九門,即將城破之際,李景隆卻下了一道難以理解的命令-撤兵,理由更是匪夷所思-怕部下搶了自己的功勞。也難怪有人猜測李景隆名為朱允炆部主帥,實為朱棣方臥底。
第二戰(zhàn),李景隆親眼見證了戰(zhàn)役的殘酷,尸身橫飛,血肉模糊。這哪里是他想象中戰(zhàn)役的樣子,戰(zhàn)役不該是在輕搖羽扇之際,談笑之間檣櫓灰飛煙滅嗎?他害怕了,接下來他丟下這千軍萬馬,跑了。第三戰(zhàn)、第四戰(zhàn),李景隆又敗了。第五戰(zhàn),李景隆開城投降了。后來,朱棣撫著他的后背說,靖難之役能夠成功,你功勞不小呀!哎,奇恥大辱呀!一道命令就在戰(zhàn)役處于膠著之際,朱允炆下了一道命令不能傷害朱棣的性命。后來朱棣也發(fā)現了這一點,每當沖鋒陷陣之際,敵人兵器即將砍下之際,自己抬起頭,卻發(fā)現迎在面門的刀劍又硬生生撤了回去,真是個乖侄子,親自給叔叔穿了一套金絲鎧甲。以至后來朱棣可大大方方巡視地方陣營,反正這幫小子也不敢放箭,他們要是來追,我騎馬便溜,反正也追不上我。就這樣,朱允炆一而再,再而三的犯下錯誤,而朱棣卻能每每抓住時機。再到后來,老天也開始眷顧朱棣,每當朱棣即將兵敗之際,就會狂風大作,還是吹向敵軍方向。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