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明舉世矚目,在科舉選人工作上更是一度領(lǐng)跑了“十萬進士”的人才之路。在選拔人才上,盡全力不浪費一個人才,為了盡快盡早發(fā)現(xiàn)人才,甚至把選拔人才的目光投向了“幼兒園”。
《新唐書》記載:“凡童子科十歲以下能通一經(jīng)及《孝經(jīng)》、《論語》卷誦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十歲小孩能夠講解經(jīng)學(xué)合格即可當(dāng)官,最不濟也給一個名分。
百子圖_圖
在“神童寶貝”計劃中,宋代做的更具體更高端!端问?選舉志》對此有明確記載:“宋之科目,有進士,有諸科,有武舉。常選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舉,而進士得人為盛。”宋代的“神童舉”最大的特色是年齡小外,皇帝親自參與考核,所謂的“天子親試之”。有粗略統(tǒng)計,有宋一朝,參加童子考試年齡最小的是三歲的蔡伯希,而主考官是宋代主持童子試次數(shù)最頻繁的宋真宗趙桓。這個三歲的蔡伯希曾深情回憶說:“大中祥符八年真宗皇帝遣內(nèi)臣毛昌達宣召賜對,試誦真宗皇帝御歌詩,即日蒙恩,釋謁授守秘書省正字。臣遭遇執(zhí)念,方始三歲。”三歲的蔡伯希讓真宗特別開心,認為這是天降人才給當(dāng)朝,為此大加呵護培養(yǎng),甚至快趕上喜歡自己親兒子一般疼愛重視。
號稱北宋“三大神童”的楊億、晏殊和蔡伯希,有兩個都是宋真宗親自選拔培育,之前的楊億更是宋太宗選拔培養(yǎng)后成材,直接為后來真宗服務(wù)的高級文字大秘。
晏殊 的作品_圖
領(lǐng)跑的神童
楊億算得上北宋“神童”起跑線領(lǐng)跑第一娃,并且出身非常高貴,是宋太宗身邊大臣楊徽之的侄孫。楊億十一歲那年,宋太宗聽說這個孩子很了不得,非常感興趣,就想見見他,并叫人把他帶到宮里。在皇宮呆了十多天,寫了幾首詩、兩首詞,還做了一篇賦文。宋太宗很欣賞,還關(guān)心地問他說:“離家這么久,想念父母嗎?”楊億雖然想家卻巧妙地回答說:“見了陛下,就像見了父母一樣。”聽得宋太宗心花怒放。等到趙桓登基后不久就提拔楊億做自己的知制誥(注:掌管起草誥命之意,后用作官名),按照規(guī)章,應(yīng)該對此進行筆試和面試。宋真宗對楊億予以免試入職說:“楊億是個難得的人才,我做襄王時,就多次讀到他的書信和奏章,文章寫的條理而有文采,舉世難找到第二個人。”
本來這個神童現(xiàn)在長大成人應(yīng)該進一步為其所用,孰料,因為一件事,徹底讓宋真宗心寒。宋真宗想冊立劉娥為皇后,最初打算叫楊億起草詔書。楊億卻推卻說:“這兩天手臂疼的厲害,沒法回彎兒”。原來這個劉娥本是唱戲的,被當(dāng)年的趙桓看中選進王府,登基后幾次都向立為皇后,遭到宰相李沆、王旦等眾大臣的堅決反對,以至于擱置五年才重新提議。
楊億(974~1020年),字大年_圖
真宗叫身邊人暗示楊億說“你起草了這道詔書,不愁大富貴”。對于曾經(jīng)被宋太宗選拔出來的神童聽了非常生氣說:“這樣換來的富貴,豈不讓人貽笑千年”此后宋真宗看他也越來越不順眼,工作上也覺得不順手。有一次叫他起草一個對遼國的文書,當(dāng)看到楊億使用了“鄰壤交歡”這個詞后,真宗覺得不妥,接連寫下了“朽壤”、“鼠壤”、“糞壤”幾個詞后,退給了楊億。
楊億重新措辭后遞交上去,同時也呈遞了自己的辭呈。真宗看到后非常生氣地說:“楊億這個人真是太心高氣傲,他的文章我都不能改!”
雖然沒同意神童楊億辭職,沒多久卻找了個借口將其貶黜。
宋真宗,趙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_圖
宋真宗在神童情結(jié)問題上,更是在年齡上超越楊億很多的,這就說到了之前的蔡伯希,在年齡上比楊億足足小了8歲,在這個問題上,真宗秉著“沒有最小,只有更小”的神童標準,將北宋的“幼兒園”進行一次次海選,終于選出了3歲的蔡伯希。在測試小蔡詩文后非常滿意,賜予他進士出身,授秘書省正字職務(wù),陪同東宮太子讀書。
據(jù)說當(dāng)小蔡伴讀后,真宗多次和他聊天,有一次看到他畫了一副民蒿目菜圖。真宗問他說:“老百姓為什么畫的如此憔悴?”小蔡回答說:“臣的家鄉(xiāng)是如此窮困,百姓都是這樣的黃瘦。”聽得真宗一陣嘆息。這個小蔡后來做官做到司農(nóng)卿,83歲退休,雖然政治上未見多大政績,卻一直帶著神童光環(huán)一生,叫當(dāng)時人格外注目。
《朝野類要》南宋人趙升編纂的一部筆記_圖
拔苗不助長
雖然神童一度成材,但是畢竟屬于少數(shù)天資聰穎,加上機會難得,一旦被選中,則雞犬升天!冻邦愐分泻喍逃浭隽怂纬P(guān)于神童的選拔使用程序:“神童,十歲以下能背誦,挑試一經(jīng)或兩小經(jīng),則可以應(yīng)補州縣小學(xué)生。若能通五經(jīng)以上,則可以州官薦入于朝廷,而必送中書省復(fù)試,中則可面解。”在名利如此雙收的神童選拔號召下,甚至出現(xiàn)有的父母希望通過拔苗培育,讓兒子變成“神童”以此徹底改變家族命運的極端例子。
到了南宋時期,葉夢得更是講了父母為了讓兒子在幼年時能夠快速成功,采取了摧殘、拔苗助長的偏激行為。當(dāng)時饒州有一個神童當(dāng)了官,鄉(xiāng)親們爭相羨慕。自此凡是小兒剛會說話,就開始了學(xué)習(xí)。從會說話開始就教他學(xué)習(xí)《四書》、《五經(jīng)》,更有甚者,為了讓娃娃能夠排除一切外界干擾竟然把孩子放竹籃里再懸掛到大樹上,逼迫背誦學(xué)習(xí),如不能背會,絕不放下,有的娃娃竟然因此摧殘致死。
葉夢得(1077~1148),宋代詞人_圖
除此外,還有一個較為傳奇的故事,當(dāng)時有一個老儒生教書為業(yè),晚年得了一個兒子,還沒有十歲的時候,這個孩子就表現(xiàn)出過目不忘的出色表現(xiàn)。有一日忽然要看《三國志》,老人說他胡鬧,不給。第二天這個孩子又要求看,于是就給了他。幾天后,兒子把書還給老父親,父問:“小子頗能記省否?”子曰:“盡在兒腹中矣。”老人隨便一考,果然對答如流,一字不差。于是讓他應(yīng)童子試,更加悉心教育,可惜的是三年后,這孩子竟然夭折。他母親拍著床痛哭,在席子下邊看到孩子手書《樂府》半闕:“瑤池仙伴,應(yīng)訝我歸來晚。”許多人以為這不就是謫仙下凡嗎?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