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便是《尚食》有意思的地方了。
本該是一部以美食為主要內(nèi)容的電視劇,卻總會冷不丁地出現(xiàn)一些看似前后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內(nèi)容。
而即便與尚食局中某人強行扯上了關(guān)系,也總會是一個沒有后續(xù)的獨立故事。
就像朱瞻基與御史梅少淵在“行云草舍”中的這段對話,雖然有殷紫萍偷看與報復(fù)的戲碼,但總是會給人一種可有可無的感覺。
而每逢遇到這樣的情節(jié)或橋段,筆者總會試圖深挖一番劇情背后的內(nèi)容。
要知道,編劇辛苦寫出來的劇本,只要是被導(dǎo)演拍出來并成功播出的劇情,總會有他一定的原因與無奈。
讓我們來看看二人之間這段對話中的一些關(guān)鍵字吧。
一:朱高熾雖免除了交趾、四川、陜西的采買,但采買所遺留下來的毒瘤卻無法根除。
二:朱瞻基不是在阻止梅少淵上書,而是在阻止他辱罵宦官。
三:對朱高熾來說,相較于文臣,他更信任宦官。
四:梅少淵不希望大明江山毀在宦官手里。
五:宦官跟隨朱棣征戰(zhàn)多年,不僅忠心耿耿,也確實出過不少的人才。
六:宦官中雖有如黃儼般,私傳內(nèi)廷消息、圖謀不軌之徒,卻也有如鄭三寶、亦失哈等身負功勛的名臣。
七:宦官與百官并無不同,他們就是一把刀,主要還是看握在什么人的手中。
在這段對話中,不僅有文官與宦官之間的較量,更有帝王對手下之人的任用之術(shù)。
當然這里也基本闡明了朱瞻基對于宦官的態(tài)度,對于《尚食》之后的故事發(fā)展起到了鋪墊的作用。
而這一切,其實還得從朱瞻基未曾見過的太祖皇帝朱元璋說起,也就是要從那場史上有名的“胡惟庸案”說起。
從某種角度來說,“胡惟庸案”算得上是朱元璋對于帝王之術(shù)的一次完美詮釋。
在明朝之前,任何一個朝代對帝王來說,最大的威脅并不是外患而是內(nèi)憂。
特別是那些手中權(quán)力已經(jīng)大過自己的“相權(quán)”,這個對帝王來說是一種隱形壓制力的權(quán)力,是很少有皇帝可以忍受的。
于是便有了通過“胡惟庸案”來達到“廢相”目的操作。
至此,皇帝之下的 權(quán)力機關(guān)便只有內(nèi)閣大學(xué)士了,但他也只有“票擬”的權(quán)力。
在皇帝針對“票擬”做出最終裁決之前,還要經(jīng)過宦官之手轉(zhuǎn)呈于皇帝。
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宦官與官員之間在權(quán)力上的明爭暗斗。
當然,朱元璋也并沒有讓宦官借由自己的權(quán)力,在朝中一家獨大。
于是他創(chuàng)立了“女官制度”,并借由這一制度來制衡宦官,并以此來杜絕“閹黨之禍”的發(fā)生。
而這也是能有《尚食》這種電視劇出現(xiàn)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要知道,姚子衿放棄做太子妃的一個最要原因,便是她要立志做一名女官。
更別提孟尚食的最終夢想,是要恢復(fù)舊制成為大明第一尚宮了。
再者,從朱瞻基與梅少淵的對話來看,雖然表面上朱瞻基看似十分替這位年輕的御史著想。
不僅為他說明不讓他上書的原委,還講出一番大道理來開到這位一根筋的御史。
但在朱瞻基之后的話中,卻看出了他對宦官的維護與認同之意。
雖然他有提到“私傳內(nèi)廷消息、圖謀不軌之徒”的黃儼,也就是《尚食》開篇之時,為朱棣宣讀諭旨的“司禮監(jiān)宦官”。
但他同樣提到了“鄭三保英勇善戰(zhàn),數(shù)下西洋”,也提到了“亦失哈多次出使奴兒干,招撫地方各族”。
從這一點看來,朱瞻基對于宦官中那些佼佼者,為大明所作出的貢獻頗為認同。
從這一點上來看,朱瞻基確有繼承了自己皇爺朱棣的心性,這爺孫二人似乎都對身邊的近臣宦官甚是看重。
也同樣不把開國皇帝的話放在心上,雖然朱棣在位之時對太祖的女官制度有所破壞,但卻沒有將宦官抬得太高。
可到了朱瞻基這一輩,卻直接為宦官開設(shè)了“內(nèi)書堂”這一機構(gòu)。
也就是這樣的朱瞻基,為大明王朝之后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他不僅將自己這個“促織天子”的名頭傳給了后世多位子孫,還為他們埋下了宦官干政的先兆。
而這一切,都能從朱瞻基與梅少淵二人間的這一番對話中,看到些許的端倪。
要知道,當一個敢于直言的御史向自己的主子說出:不希望大明毀于宦官之手時。
如果此時梅少淵面對的是朱元璋,那他又會有怎樣的一番言語呢?
又或許當時的“女官制度”,便是由“高瞻遠矚”的文臣所提或所引出來的吧?
而這一切,看來終將還是會毀在這位處處維護宦官的朱瞻基手中,因為在他眼中只有鄭三寶、亦失哈這樣的忠臣,卻無視于黃儼之流的逆臣。
而作為一個帝王來說,朱瞻基比起朱元璋終究還是差了些許。
因為朱元璋比起朱棣、朱高熾與朱瞻基來說,更懂得帝王之術(shù)的精髓所在:“制衡”。
內(nèi)廷的女官、宦官與朝堂上的文臣、武將,再輔以各地藩王、外官以及橫行全國的錦衣衛(wèi)。
這所有的小圈子、小勢力,最終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平衡與制衡態(tài)勢。
雖然朱瞻基與朱高熾并稱為“仁宣之治”,但誰又能說這不是朱元璋與朱棣為他們打下了堅實基業(yè)所致呢?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