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偉:鐵路投融資,唯有“開誠布公”方能“一呼百應”
時間:2013-08-20 09:46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責任編輯:毛青青
國務院日前發(fā)布《關于改革鐵路投融資體制加快推進鐵路建設的意見》。《意見》指出,向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放開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資源開發(fā)性鐵路和支線鐵路的所有權、經營權,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鐵路。研究設立鐵路發(fā)展基金,以中央財政性資金為引導,吸引社會法人投入。(8月19日中新網)
鐵路是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我國鐵路與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其他交通方式和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仍然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發(fā)展相對滯后。
雖然我國鐵路近年來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但這種近乎單一的投融資體制也使鐵路系統(tǒng)不堪重負;仡“民資入鐵”歷程,可謂乏善可陳,令社會資本望而生畏、鞭長莫及。當前,鐵路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實現(xiàn)了政企分開,為深化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更好地發(fā)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促進鐵路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那么,在國家挺力支持的大環(huán)境下,鐵路向社會資本放開,如何實現(xiàn)“一呼百應”的效果呢?
首先要坦白無私,科學界定公益和經營權限。在鐵路本身的公益屬性和常年累積的政企不分的體制沉疴下,對于鐵路承擔的學生、傷殘軍人、涉農物資和緊急救援等公益性運輸任務,以及青藏線、南疆線等有關公益性鐵路的經營虧損,需要建立健全核算制度,形成合理的補貼機制。社會資本進入后,企業(yè)的效率訴求與制度的慣性會產生矛盾,這個矛盾短期內不會消除。社會資本必須熬得住,進而化解這個矛盾,這就需要鐵路和民資雙方共同努力。鐵路需擺正姿態(tài),在保障社會資本的運營權和收益權方面做好文章,確保社會資本的市場權利和利益區(qū)劃的平衡。社會資本也要明確,進入鐵路并不意味著要減弱公共服務的責任,既要確保鐵路的公共屬性不稀釋,又要確保資本的市場空間不壓縮。
其次要以誠心待人,徹底消弭民企仍抱觀望態(tài)度。鐵路項目雖然投資量大、回報周期長,但是收益穩(wěn)健,風險偏小,對民資大有吸引力。鐵路投融資體改為民資進入傳統(tǒng)壟斷領域再度開辟路徑,加之鐵路體制制改革在形式上實現(xiàn)了政企分開的運作模式,也為民企投資鐵路項目做好了制度鋪墊。只要項目風險與收益對等、信息公開透明,就對資本具有吸引力。然而,此前民資股份遭國資擠占的現(xiàn)象屢屢發(fā)生,坊間資本對此心生芥蒂。如今,新組建的鐵路總公司仍在運輸服務及鐵路網規(guī)劃建設方面具有強大話語權,投資風險無法徹底消除,民資仍然不敢貿然走進鐵路領域。如果相關政策風險得不到切實厘清,民資融入鐵路項目的“玻璃門”就不能真正拆除,吸引民資投資鐵路的政策也難以獲得實質性破題。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