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2014網易經濟學家年會“重建改革邏輯”在中國大飯店舉行,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馬斯·薩金特、厲以寧、茅于軾、高尚全、余永定、陳志武、宗慶后、任志強、劉永好、龍永圖等在內的60多位全球頂級經濟學家、企業(yè)家共聚一堂,圍繞“探尋改革紅利”、“互聯網金融機遇與創(chuàng)新”、“地權演變與房價調控”等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陳志武、銀監(jiān)會政策研究局副局長龔明華、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張承惠、光大銀行副行長單建保、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宜信CEO唐寧一起,就“互聯網與金融自由”話題展開圓桌對話。
銀監(jiān)會原副主席蔡鄂生出席同場論壇并做主題演講,他表示,大家對互聯網金融的渴望源于需求,互聯網金融為大眾提供了更多選擇,同時也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現在很多銀行也在開發(fā)和利用互聯網平臺”。
陳志武教授認為,互聯網對金融的貢獻:一是使得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二是使地理范圍大為拓展,“未來做得最好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可以滲透的地理范圍甚至可以超過工商銀行、農業(yè)銀行。沒有農行和工行的網點,只要客戶能夠用手機上網,照樣可以實現交易,這使得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客戶量大大增加。”他在演講中向大家舉例說,宜信公司通過發(fā)展互聯網金融,短短幾年就帶來了非常高速的增長。
唐寧以“宜信宜農貸“和“通過互聯網技術挖掘信用數據”為例,向與會嘉賓介紹了互聯網金融在客戶覆蓋和風控方面所能起到的推動作用。“無論是陜西西鄉(xiāng)種茶的農戶還是河北淶水養(yǎng)豬的農戶,他們缺的錢也不多,就兩三千元,如果過去依靠大機構的話不知道要等多長時間,但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就可以將其與城市愛心人士對接。過去機構做不了的事情,現在通過互聯網金融P2P的模式創(chuàng)新,個人就可以去做,大大豐富了普惠金融的資金來源。美國互聯網金融企業(yè)在很短的時間里就可以獲取美國征信局提供的個人征信信息,但國內的信用體系建設相對落后,我們一方面利用能夠獲取到的信息做好整理分析工作,另一方面也利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去發(fā)掘客戶在虛擬體系中的數據和信息,將其和實體體系的信息相結合,作為增信的來源。”
唐寧表示,在互聯網金融發(fā)展過程中,信用和風控是核心,普惠是目的,互聯網作為工具和手段能夠起到相當大的推動作用。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m.fishbao.com.cn/